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王国平 参加讨论

    “现在,开始上课!”——关于《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拙著《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小书的主体共计12篇文章,集纳了吴宗济、刘曾复、常沙娜、张祖道、李铎、顾棣、裘沙、王伟君、南国农、于蓝、王希钟、李滨声、马继兴等13位文化长者的人生故事(裘沙、王伟君是一对夫妻,故两人合为一章)。他们有的已经故去了,逝世时都是百岁高龄;健在的,早已刻下了越过八旬的年轮。他们的职业各异,有的从事语音学研究,有的一辈子扛照相机,有的终生痴迷于用画笔定格鲁迅,有的在漫画世界里纵横捭阖,有的塑造了银幕上的经典形象,有的钻进故纸堆里出不来……但是,经由我的“穿针引线”,他们相聚在这本小书里,卸下各自的“负累”,笑谈人生,留给世界一个“轻盈”的身姿。作为见证者与记录者,我倍感荣幸。
    因好奇而寻找
    与这些老人相遇,并设法敲开他们的家门,最初的动因是内心的好奇。
    比如,这些年,一到暑期,多家电视台似乎“集体无意识”,热衷于播放“87年版”的《西游记》,白天播,深夜也播,而且一连好几集,不打烊。这个频道播放结束了,下一个频道自觉地续上。闲时在家拨弄遥控器,不由得多次与《西游记》打照面。有一天,我突然对孙悟空的造型兴趣浓厚,美猴王的形象怎么可以这般让人觉得舒服呢?这到底是谁的创造?就这样,化装师王希钟老爷子走进了我的视野。
    由于好奇一位生理学家为何被人奉为“京剧泰斗”,我坐到了刘曾复老先生的面前;由于好奇书法家为何能把字写得那么有味道,我寻找到了李铎老先生家的电话;由于好奇一位资料保管员为何能荣获中国摄影领域的最高奖项,我临时更改行程,陪伴顾棣老先生雨中攀登武当山……
    当然,这样的寻找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还融入了个人对时代的些许感受。
    当下的浪潮滚滚奔涌向前,新颖而迅捷,令人眼花缭乱。在都市里,物质的力量紧紧地攥住了大多数人的心,年轻一代步履匆匆,目不转睛地奔赴各自的欲望。如果身旁还有个老人家在蹒跚挪步,难免心怀怒气,抱怨他们挡路了。
    但是,我越来越觉得,与你擦肩而过的这位长者,尽管已经老态龙钟,岁月的沧桑爬满脸庞,普普通通,一副邻家大爷大妈的模样,却可能有着耀眼、辉煌的过往,有一肚子的人生感想期待你的分享。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才华,可能你无法感知,却在某个角落里散发着光亮,隐隐地烛照你的成长,或是间接存留在你的记忆里,业已生根发芽。
    所以,我愿意放慢脚步,搬个小板凳,坐到他们的身边,静静地听。
    一段美妙的旅程
    一旦确定了采访对象,我立即把自己的心态拉回校园。
    对于学生而言,上课之前要“预习”好功课。这样第二天的听讲才更有质量,更容易吸收。于是,我跑图书馆,借助网络,四处搜寻与这个采访对象相关的史料文献,并通过这些素材,尽力了解这个人是谁,做过哪些事,说过哪些话,是个什么样的人……
    约好了某个时间登门造访,敲门之前,我一般都会来一次深呼吸,因为我把敲门的那一刻视为上课铃声响了。进门与老先生握手寒暄,他们的眼神给了暗示:“现在,开始上课!”是的,要上课了。这堂课,内容深厚,视野宽阔,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学术,关于事业……充满了不期的惊喜与丰足。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授课”的长者,事前也是“备课”的。尽管可能是首次谋面,尽管面对的是一个孙儿辈的小伙子,他们也不会怠慢,而是认真地梳理自己走过的人生足迹,力求让自己说出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理有据。他们大多愿意敞开自己,乐意与人分享一辈子的人生感悟。有的还让家人早早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摆起家宴,让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暖意。
    随后的日子,对于我而言,就是“复习”的时段。这时,我习惯把自己置换成为这位老人,回到过往的岁月,感受他曾经的遭遇,感受他在人生命运抉择时的复杂心境,感受他在功名利禄面前的那份坦然的神态。几番“感同身受”,我慢慢理解了这位老人,并在一种感动的氛围中提交了自己的“作业”。试图描摹出他们的精气神,我希望读者通过本人笨拙的笔墨,知悉这些人,并获取向上腾跃的力量。
    在他们的故事里成长
    古人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与长者聊天,就是与智者对话,点滴收获,长留心间。正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在小书序言中所说:“就文化领域而言,老人更是一笔财富。他们摸索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句句堪称金玉良言,挪过来就可以直接用上;他们留下的教训,可以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规避风险,更加轻易地迈上成功的通途。”
    采访中医文献研究专家马继兴老先生,最深的印象是他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始终保持着近乎迂腐般的苛刻。对任何一个文献转述的内容,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打上问号。他要通过翻查原文,进行核实,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这是否疑心有点重了?哪知道他屡次“得手”,总是能找出其中的瑕疵。
    深入“第一现场”,切忌“道听途说”,这是他确立的学术研究原则。以这条标准去衡量一些文字,发现有不少“中枪”的实例,有的甚至对原始材料进行故意的篡改,以捏造伪证的方式为自己撑腰。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是一场灾难。每当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声叹息之际,都会从内心升华起对老先生的一份敬意。
    如同学术研究,写真人真事,文字也必须追求精确。因为事实摆在那里,容不得虚构,更不敢浮夸,只能是稳扎稳打,在有限的范围里轻轻开启文学的想象之门。这是纪实创作的“紧箍咒”,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期待《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中的文字,能因为它的“真”,给人以启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