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本美国的畅销书会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呢?作为该书的策划人,我曾反复阅读原书和译稿,我想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书名设计得振聋发聩。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乍一看好像与人们的常识相悖。仔细一想,又深感作者切中了要害:今天中国的学生还有多少是开开心心地背上书包去学校的呢?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美国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繁重的作业负担,怎么他们的学生也不喜欢上学?难道这是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作者指出,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人类又天生具有好胜心,喜欢挑战难题。换句话说,从天性上说,人类应该是喜欢学习、喜欢求知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学,是因为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它们给学生的功课太难了,过多的失败使他们产生了挫折感。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也许全世界的学校都是类似的。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大脑认知过程,改进学校的教学,让学生恢复喜欢学习的本性。 其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威林厄姆教授是认知心理学教授,专门研究人类大脑的记忆和思维机制。他巧妙地利用新颖的观点和熟悉的现象,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关注,进而细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仅举如下3例: 作者的一些观点很独特,比如,他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人避免思考。意识到学生大脑的认知机制和能力限制后,人们才会对学生提出有效率的智力挑战,并且在问题的提法、难度的设计与频率的改变上动脑筋,使学生能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喜欢上学习。 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学生们放学后还能记得一些东西。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对学校里讲授的知识要点学过就忘,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如电视广告却是一听就会,永不遗忘。这是为什么呢?认知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人类的大脑存储空间有限,只有经过思考的内容才能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中去。记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学生只会记住他们曾经思考过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可能会思考什么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案。 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 再其次,严谨的实证方法让该书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作者以扎实的科研背景和功底来研究人类的学习、记忆和思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迪和收益。书中的每一个论断,无论怎样新锐,哪怕新颖到颠覆以往,大胆到不可思议,它背后的实证研究还是使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举个很小的例子: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了解人们是怎么阅读的,是逐个字母看过去,还是一个一个单词地阅读,或者是快速扫描词组或意群(指英文阅读)。当然,你可以观察到人们眼球的移动,但是,你又怎么知道他的眼光落在书刊的哪里呢?书中引用了一本教育心理学书中的眼动数据图,从眼光停顿的次数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们阅读速度的差距,阅读能力强的人的眼光在书上停留的次数显然要少许多。类似这样的实证研究事例在书中不胜枚举,因而大大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 该书总结了大脑工作的9项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都是最基础的,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可以推荐给教师,让他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改善教学。作者写书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人们知道学生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其二是有助于教师利用这一点从而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著,赵萌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本文作者赵明系该书中文版策划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