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袁晓峰:总有一个读绘本的理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张贵勇 参加讨论

    “每个孩子都会对吃感兴趣,吃是绘本的重要主题之一。《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不仅是让孩子了解包子的做法,满足心理层面的口腹之欲,也是让其找到读绘本的理由,感知绘本的魅力。”7月12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中国童博会现场,知名阅读推广人袁晓峰受蒲公英童书馆和智慧树幼教云平台邀请,和孩子们分享了一个吃包子的故事,并接受记者采访,谈及了阅读绘本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看绘本,有的只喜欢读漫画书,个中原因是父母没有把准孩子的阅读脉搏。”袁晓峰说,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要想让“阅读”变成“悦读”,从第一关的选书开始,就要坚持以儿童视角为本: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理解儿童的、能表达真实情感和真实情绪的,并能给儿童带来温暖和安慰的书。而且,孩子喜欢的绘本往往都有别有用心的小设计。在《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中,几乎每一页都有一只小猫,那是主人公毛毛的小猫,寻找小猫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书中的“包子爷爷”肚子里也全是书,这些书爱读书的孩子都很熟悉,如《包子爸爸》《活了一百万次的包子》,边找边发现,也很有意思。很多时候,绘本就是可以用来游戏的,玩着玩着孩子就爱上了阅读。
    袁晓峰也呼吁家长多给孩子读绘本,围绕孩子感兴趣的某一个主题选择多本图书,以进行拓展阅读和延伸阅读,让孩子们读得更多,更有趣,也更有收获。这种依据孩子的兴趣共同选书有很多好处,既可以启迪智慧,增进亲子关系,也有助于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与孩子有了深入沟通的话题。“我原来是小学校长,也当过小学老师,那时我就发现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很容易走进童心,前提是要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我主张要为孩子大声朗读,有的妈妈可能会说‘孩子这么大了,自己不看非要我读?’要知道,父母与孩子共读的经历,其实也是一个只存在亲子之间的密码,如果父母只给孩子留下‘吃饭吃了没’‘作业做了没’之类的对话记忆,实在是太糟糕了”。
    “绘本与孩子的心性天然相亲近,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性,奠基着孩子真善美的品格。”袁晓峰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创作《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就是看到了绘本塑造孩子心灵的力量,并有意识地从孩子喜欢的事物入手,让孩子走上阅读之路。至于创作灵感的来源,是2014年8月,她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甘其食包子店参加制作包子体验活动,看到小朋友乐此不疲的状态,她萌发灵感,并在候机返回深圳时写了这个跟包子有关的故事。故事中,毛毛是一个爱吃包子又超有想象力的男孩,他有一个有爱又有趣的妈妈,围绕“包子”,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对话。不久后,她与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聊起这个故事。朋友告诉她,在美期间,她超想吃包子,于是开车去超市买了所需原料,回家后做到半夜,做了两百个包子,请了很多朋友吃。于是,袁晓峰对作品进行了修改,把请外国同学吃中国包子作为结尾,既隐含了思乡之情,也有了文化交流之意。
    为了吸引孩子尽快走进绘本世界,《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责任编辑董丽俊表示,“80后”插画作者顾强龄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他巧妙借鉴了长谷川义史的画风,后者创作过以吃为主题的《珠婆婆的粥》《在我吃拉面的时候》等作品,颇有新意地表现了一个爱吃的孩子和跟吃有关的故事。几经推倒重来之后,袁晓峰也很喜欢现在的图风。在她看来,好的图画书是作者与画者和编辑合力打造的结果,无论是华文图画书还是国外的优秀图画书,创作的关键在于编辑。而精心打造的绘本,也一定有让孩子爱不释手的理由。(记者 张贵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