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琳·M·霍克斯比编著,刘泽云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 刘泽云 学校选择是近年来美国基础教育界颇为盛行的改革风潮。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霍克斯比主编的《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学校选择改革的进展与经验。 美国学校选择的主要方式 美国最重要的传统择校方式有两种,一是就近入学,二是自费选择私立学校。除此之外,美国基础教育学校选择的主要方式还有—— 开放入学 允许学生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公立学校。 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是一种“公办民营”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的经费由政府负担,但由经批准后的非营利机构私人经营,除了必须达到双方预定的教育目标之外,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成为特别许可的学校。特许学校像其他公立学校一样,必须接纳所有学生,不得有任何限制。 教育券 教育券指政府将一部分或全部公共教育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适龄儿童家庭,家庭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 推行学校选择改革运动 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原本就存在广泛的学校选择行为,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统择校方式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集中在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 传统择校方式在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两个方面都是低效率的。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投入对应的产出,通常用学生成绩与生均支出之比表示;配置效率是指能否为学生家庭提供最优的教育消费选择。 在生产效率方面,美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但自1970年以来,美国公立学校的生产效率下降了45%-75%。因此,人们希望赋予家长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迫使学校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生产效率以吸引学生;在配置效率方面,家庭在为其子女的教育进行决策时面临信贷约束,即如果家长不能以通常的利率水平借钱或贷款为子女支付教育费用,那么低收入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将低于合意的水平。 公平方面,在以就近入学为主的传统择校方式下,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日益集中在比较差的学区里,而中高收入家庭和白人家庭则居住在比较好的学区里,造成了分层或隔离。 生产率效应 学校间的竞争越激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高,而更多的竞争将加大教师流动性并提高教师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配置效应 学校质量根本上取决于同伴学生群体的质量,因此只要同伴学生存在差异,那么学校质量也将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不利于低收入家庭。而引入更多学校选择之后,学校因学生能力而分层的现象有所减弱。 公平效应 实行学校选择改革之后,弱势群体的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且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庭居住地和学校质量之间的联系,增加了生活在低质量学区的价值。 相关启示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择校”实际上是“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并没有起到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还引发了受教育机会分配的更大不公平。其次,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便在传统的择校方式下,如果家庭面临的选择越多,学校的生产率就会越高,学生得到的收益也会越多。学校也只有在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能否满足家庭的教育需求时才能激发出最大潜力。再其次,我们不能忽视影响学校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学生群体。仅仅关注学校方面的投入而不考虑学生方面的投入,未必能够完全实现预想的目标。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