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苏童:写作是种神秘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华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记者余萍摄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揭晓,苏童《茨菰》荣获短篇小说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苏童感慨:短篇小说很难得到关注,而自己偏爱短篇创作,此次获奖,是对自己孤独寂寞写作的一个鼓励。而他这么多年来笔耕不辍,深深感觉到“写作是种神秘的力量”。
    谈起《茨菰》的创作经过,苏童的思绪回到了2007年。那一年,《钟山》杂志社约稿,让他尽快“拿出一篇东西来”。那一刻,他眼前清晰地浮现出几个农村姑娘的面孔——上世纪70年代,姐姐下放太仓乡下,曾经带过几个农村姑娘来到苏州家里,那时自己还小,但总感觉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茨菰》中,乡下姑娘逃到了城里,城里人试图解救,但那种热情“总令人怀疑”,乡下姑娘生活悲惨,但为人处事又透着“狡黠”——苏童说,小说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但也不一定,“人性深层那种微妙的纠葛与矛盾,才是自己真正关注的东西”。
    为什么痴迷于短篇,苏童自己也说不出理由,他说可能是“生理性”的。他认为,长篇创作一直是“文学至尊”,全世界文坛都是这样,而短篇创作往往不为人所关注。他前几年出席一些活动,常有媒体记者问他:“最近怎么不写东西了?”苏童说自己无言以对,其实,他每年都推出一些短篇小说。从经济角度来说,有的著名作家一部长篇可能带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收入,而一个短篇,可能只有一万,“短篇创作意味着寂寞,甚至是清贫,但人各有志”,他说。
    苏童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自我意识较强,而2000年之后,笔下更多了一些“烟火气”,对现实的关注,常常曲折而隐晦地流淌出来。对这种变化,苏童认为“既与年龄有关,也与阅历有关”。“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会关心现实,只是关注的角度、理解的方式不一样。”在很多人眼里,苏童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他的创作,没有大开大阖,没有激昂澎湃,但精致蕴藉,如涓涓细流。“我理解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二元对立。我更愿意从人性的褶皱出发,因而,我笔下的人物,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苏童认为,世俗与神性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互为表里,一个作家只有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他说,“日常生活,甚至是平庸的生活,也可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东西,也许,这就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回忆当年,苏童的创作很“牛”,一天就写出四五千字,而今,坐在电脑前一个下午,可能就是几百字,“倒不是写不出来,而是自己感觉到,写作上慢一点不是坏事,要写的东西,一辈子也写不完,那就慢慢写下去。”  (记者 贾梦雨 徐宛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