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钱学森故事》:悠悠大爱铸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包颖 参加讨论

    
    涂元季、莹莹著,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钱学森用他的成就向我们证明,把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不会觉得个人的渺小。钱老掷地有声的话语,时时激励着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做有创新精神的中国人。而创新之责任,在我今日之少年。
    我一进入北师大附中,就知道学校有一位杰出的校友——钱学森,他不仅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
    幸运的是,我读到了《钱学森故事》。该书详细讲述了钱老生前的事迹,通过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展示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光辉人格与伟大精神,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了北师大附中这位杰出的校友,更深入地走近钱学森老学长的情感世界。
    我常常凝望着校园内老学长的塑像,回想书中记述的钱老的一生。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热忱的爱国情怀,久久地感动着我。
    钱老一直刻苦学习,认真做事,以前我总以为这只是他从小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慢慢地,我终于明白,这一切的原动力是钱老对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这是怎样的志向和追求啊!
    上世纪20年代,火车是中国工业化的希望,年轻的钱学森相信,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而交通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理工科学校,钱学森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大,在机械工程专业学习火车头设计。然而,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日本飞机的肆意横行完全无能为力。这场就发生在头顶上的空战,使钱学森对正在学习的专业一下子失去了兴趣,他意识到空军是国家军事力量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就没有国土的安全。于是,钱老毅然决定改变学习专业,投身于航天事业的研究。
    钱老留美10年,成为一流的火箭专家。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他耳边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冲破重重阻挠,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新中国建立之初,物质资源和技术人才极其匮乏。在这种情况下,钱老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指导设计并成功发射了东风系列导弹,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可以看出,钱老这一生的抉择都秉承着“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原则。钱老归国后,筚路蓝缕,开创中国的航天事业,因为他知道处在霸权主义核威胁、核讹诈之下,一个没有核武器、没有火箭和导弹的大国,只能任人宰割。钱老对祖国的感情就像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钱老对祖国、对人民的款款深情之中,体现着把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念,闪耀着他个人强大的人格魅力。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钱老那样的天赋,但我们应该有钱老那样的精神。
    钱老学长常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如何才能创新?钱老告诫我们要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学校钱学森纪念馆展出的一张张钱老的摄影作品、他吹过的圆号、他学书法学画画的故事、他撰写的诸多非物理非航天专业的著作,向我们昭示钱老自身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
    作为钱老的校友和后辈学子,我们要学习钱老的精神,踏着先驱们的足迹,奋力求索,立志成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包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