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做一个母语的朝圣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林大伟 参加讨论

    【教育专业组】 
    做一个母语的朝圣者
    ——读《煮字为药》有感
    我不是教徒,但每当看到那些朝着心目中的圣地匍匐而行的身影,就异常感动和震撼。他们双手合十,俯下身子,用身体丈量那漫长得没有尽头的朝圣之路;手心厚厚的老茧与脸上平静的表情,书写着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对梦想的坚守。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对那些固执地坚守着母语阵地,用语言和文字温暖心灵、烛照思想的人,同样心怀敬意。文学博士、台湾师大国文系教师徐国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新作《煮字为药》,就是他浓得化不开的母语情结的体现。 
    《煮字为药》是专栏文章的结集,这些文章是徐国能为台湾《中国时报》开设的名为“中文正红”的专栏所写。该专栏开设整整一年,目的是“重燃大家对学习中文的热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读者反响极大,特别是许多中学国文老师们来信说,他们不但每周必读,还推荐给学生。 
    徐国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属于他自己的朝圣之旅。就像真正的朝圣者一样,他始终怀揣梦想前行,那就是:用自己学习中文、运用中文的感性体验启发读者,用精致的语言、敏锐的洞察、精警的思辨、潜藏的幽默诱惑读者,点燃他们对中文的热情、对提升自己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热情。 
    徐国能的母语朝圣之旅,最大的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与生活在中国台湾的人们相比,就文化的传承而言,我们拥有更多心理上的优越感。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根植于祖国大陆的。我们的足迹,曾经与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等人的足迹重合;踮起脚尖,我们甚至能望见他们远去的背影。但是,如果收起我们的优越感,就会发现,远离传统文化核心的台湾人,却同样甚至更加珍爱传统。比如,台湾的语文教材中,传统诗文的比例比我们高;中考、大学指考(大学指定科目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语文试题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也多于大陆。 
    徐国能的“回归传统”,让没有见过他的人误以为他“是位洞悉人情、饱经世事的老头儿(《书生徐国能》)”,见过他的人说他“青春的外表里藏着苍老的灵魂(《人生识字忧患始》)”。他自己也承认“旧时代的一些文静雍容,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与无可言喻的吸引力(《后记》)”;他固执地偏爱传统文化,“我始终以为传统文化所陶冶的性格,必然更加温良与谦厚,更加让人信赖”(《国文教师的黄昏》);他为文言文辩护,“文言文不是顽固的封建教条或死板的之乎者也,它包含了江上的清风庙堂的忧国,有永恒的喟叹与高贵的追求在其中”(《文化是写作的沃土》)。 
    其实,作为语文人,或者更具体点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素养,应该在我们专业素养的构成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因为传统文化是汉语的根,是中文的源头,离开传统文化,汉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徐国能朝圣之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世间百态的关注。语文人要无限延伸自己的视野,不能用麻木的心态和职业的倦怠,甚至仅仅用语文教材与教参去筑造语文教育的生命之塔,这样的建筑只能是豆腐渣工程,绝不能承受语文教育的生命之重。要关注文学的走向,关注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更要关注活色生香的语文众生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应该是生活。 
    徐国能的关注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中文本身:如语文的内涵,他视语文为“奇妙的工具”,“近则传情达意,远则传道立言”(《美好人生的起点》);如汉字之美,“象形有具体之美,老虎大象都栩栩如生行走在字里行间;指事有抽象之妙,以符号代表纯粹的观念,这些都是艺术家的杰作”(《建构式中文》);如语言的运用,指出用语之误,将“檄文”误为“习文”(《花钿委地的中文》),呼吁“少用谐音”(《怕的是“分梨”》);如为文之法,他谈作文的修改、文章的布局、修辞的使用、讽刺的作用等等。其二是与中文有涉的社会万象。徐国能用语文的视角去审视、用语文的触角去触碰,用语文的逻辑去分析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生动而又感性地诠释了生活即语文的含义。歌手张惠妹无端卷入政治风暴,徐国能抓住张惠妹的一句“大人的事交给大人解决”,举例分析“大人”在古代的词义演变,表达对“升斗小民”的人文关怀(《大人,冤枉啊》)。在《狱中诗》一文中,徐国能由萨达姆在囚室写诗谈起,列举了古今中外的“狱中诗”,在欣赏佳作的同时,也让读者对生命的挣扎与超拔感喟不已。 
    徐国能朝圣之旅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夹缝中生存的母语及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的忧虑。多年前,台湾作家白先勇就发出了“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呐喊,振聋发聩。外患主要来自英语的冲击,徐国能有感于台湾社会大搞“全民英检”活动,“要铺天盖地地筛检出不会说英文的,好好加以救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花钿委地的中文”(《花钿委地的中文”》)。与外患相比,内忧更剧。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快餐文化的泛滥,浮华世风的熏染,对科技的盲目尊崇等等,都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因此,他惋惜“传统的文化品味,只会渐渐成为薄暮中故国遗老的微吟轻喟(《日暮聊为梁父吟》)”,感叹“这个时代的国文老师就像暗夜中的瓦灯,承接了庞大而辉煌的文化传统,但在无边的黑夜中那点微光究竟能照亮多无呢”(《国文教师的黄昏》)。 
    基于朝圣般的母语情结,徐国能常常陷入深深的忧虑当中,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所幸每在失望的时刻,文学总能给予我最大的安慰”,“世界的一些美好如细沙簌簌流去,煮字为药治疗着我的无奈与寂寞”(《后记》)。作家冯唐也说“用文字打败时间”,看来,在文字高手那里,文学作品往往成为精神世界里的“诺亚方舟”,作家在拯救自己的同时,也捎带捞几个落水者。 
    语文老师们,语文是我们的专业,也是我们的职业,不管从功利还是精神层面来说,它都应该成为我们向往的神山圣湖。让我们像徐国能一样,做一个母语的朝圣者,用我们对母语的虔诚和坚守,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点儿微薄的力量。(作者系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教育局教研室 林大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