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上海文学:以扎实创作塑造城市文学氛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张滢莹 参加讨论


    在许多人眼里,上海是一座很难被描摹的城市——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中。上海同时也是一座文化重镇,在中国大踏步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上海的作家从未缺席。这里不仅是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形成他们内心文化根基、书写主题乃至写作风格的本源所在。
    在近年来的创作中,如何更深切地诠释这座城市,成为许多上海作家的创作中心。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思想基础上,上海市作协陆续建立了陆家嘴金融城、上海交通行业、奉贤千人计划创业园等现实题材创作基地,先后组织多批作家深入到上海改革发展的前沿领域体验生活并将积累下来的鲜活素材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滕肖澜、陆幸生、王萌萌、孙未等作家的首批下生活创作成果已经面世。被中宣部列入全国文艺界“深扎”典型的作家王小鹰则正在创作一部以父母身为新四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的长篇小说,用当代人的眼光回望父辈,写父辈的故事及与信仰有关的故事。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是红色题材蕴藏丰富的一块宝地,‘红色’这一主题贯穿整整近100年的历史,没有一段空白。上海红色题材涉及的样式、领域十分广泛,从建党起的风起云涌,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上海红色题材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全国其他地区罕有的。”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说。在对于重大题材、历史题材的呈现上,上海市作协已启动“红色起点”重点主题创作项目,委约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作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十二年(1921年至1933年初)的长篇报告文学《起点》。同时邀约6位中青年作家分左联、工会、妇联、国旗等6个专题,创作一系列“红色起点”主题纪实文学作品,首部作品最早将于年底问世。在“红色起点”的创作构成中,既有原来擅长小说、散文创作的作家,也有在诗歌领域颇有建树的诗人。“他们原来在各自创作领域拥有较高的文学水准,也对此感兴趣。从纪实体裁入手,我们希望发现、培养一批在现实题材上创作突出的作家,将自主创作的优势发挥到主题作品的创作中去,同时扩大作家的视野,建立起一支现实题材的创作队伍。”王伟表示。
    据上海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介绍,在记录重大节点、呈现城市发展轨迹等方面,上海市作协将策划一批主题创作,其中包括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砥砺奋进五年的《上海报告》系列报告文学创作,和反映上海企业、文化走出去的“一带一路”纪实作品创作。“在作家自主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我们争取推出一批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反映现实的、记录城市发展轨迹、体现社会变迁脉络的作品,以更全面地呈现发展中的上海的全貌。”王伟表示。
    王安忆的《匿名》,叶辛的《圆圆魂》《古今海龙屯》,金宇澄的《繁花》《回望》,赵丽宏的《童年河》《渔童》……近几年来,沪上名家新作涌现,不仅在创作深度上不断深入,在题材、样式和写作方法上求新求变,多位知名作家延展了原有创作领域,给读者带来了不少突破之作。结合上海市作协所推行的签约作家、专业作家制度,许多作家得以减少生活负担,更专注地投入到创作中。近年来,一批“70后”“80后”具有全国影响的年轻作家加入专业作家队伍,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得到改观。前辈作家持续发力,中生代作家则日益成熟,文学新人也不断冒尖,可以说,上海作家中承前启后的梯队形态已经形成。
    也正因为许多作家在创作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上海作家在近五年多个国内重要文学奖项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收获: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及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滕肖澜、程德培、张新颖三位作家、评论家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任溶溶、张洁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殷建灵、萧萍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秦文君、彭懿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路内获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此外,王安忆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并获纽曼华语文学奖;赵丽宏获塞尔维亚国际诗歌节“金钥匙”奖;陆梅获德国白乌鸦奖……在其他一些重要文学奖项、年度好书排行及省、直辖市一级的文学评奖中,上海作家及作品均收获满满。
    作家勇攀创作高峰的同时,文学刊物也在顺应着时代潮流悄悄变革。继与行距app合作进行稿件遴选之后,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收获》近期推出了“收获故事工厂”,以类型文学全版权孵化平台的形式,寻找、筛选、运营、投资有价值的类型文学IP。去年在庆贺创刊60周年的会议上,《萌芽》宣布改版,与“ONE·一个”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并扩容增版,以“更文学的厚度”回应时代,新刊推出以来,发行量迅速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除此以外,《上海文学》《上海文化》和新创刊的《思南文学选刊》等期刊,以及华语文学网、云文学网等两家网站,加上《上海作家》《上海纪实》《上海诗人》《网文新观察》《上海诗词》《海上文坛》等其他阵地构成了较为齐整的文学刊物矩阵,刊物种类日益丰富和完善。
    除了刊物发表、作品出版等推广阵地,上海市作协不久前举办了首届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以加强文学界与影视界的互通,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公司提供更直接、更规范的交流平台。“上海是影视重镇,文学为影视提供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更坚实的基础,文学和影视互相促进繁荣。希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转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甚至是经典作品。”马文运表示。经由此次峰会,小白4部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小说成功签约,多部作品达成了初步意向。而在最近举行的上海市作协文学创作中心与上戏华山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小白的《封锁》和姚鄂梅的《西门坡》成功签约,将着手进行话剧改编与制作,双方表示将每年定期开发文学作品,为更多作家作品多种形式的版权合作牵线搭桥。
    对于新创作群体和基层文学组织的关注,也是上海市作协近年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建立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积极帮助区一级写作者筹建区作协,探索结合本区域文化特色的写作方向,近期已帮助金山区、普陀区成立了区作协。“从出版物、文学刊物,到文学活动的筹划和组织,我们尽量在资源上进行调配以帮助区一级文学机构建立和发展,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新探索,并不断推进,以培养更多接地气的写作人才,帮助他们写好当地,写好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王伟说。
    一座城市的文学发展,离不开作家的书写勾勒,也离不开不断流动、鲜活、充实的文学活动。谈及上海的文学活动,许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已经持续举办三年、超过200期的思南读书会和七年来上海书展活动的“重头戏”——上海国际文学周、举办至今已十年的上海写作计划,以及昨天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这五年来,经由这些活动,已有超过400位中外作家来到上海,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而 “海上心声”四季诗歌朗诵会、巴金故居面向社区、高校的系列巡展和讲座活动则进一步将文学现场向普通民众打开,对营造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市民文学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