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故宫员工舞台演绎前辈故事《海棠依旧》展现故宫人文化使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晨报 和璐璐 参加讨论


    
    昨晚,在保利剧院上演的话剧《海棠依旧》落幕。该剧由故宫博物院出品,选取的故事是一段故宫六百年沧桑风雨中的一段隐秘史——文物南迁。1933年故宫人顶着巨大战火的压力,将118万多件文物迁移出京,开启了长达16年的守护文明之火的长征路,这群护宝者用生命守护国宝的故事。最为特别的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员都是在故宫工作的人。这些人白天在故宫各个部门坚守岗位,晚上业余时间来排演《海棠依旧》这部戏。而且这部戏幕后的编剧、音乐、服装也都是从未受过舞台剧训练的故宫工作人员,他们凭着满腔对故宫的热爱,在舞台上演绎他们前辈故宫人的故事。正如编剧王戈所说:“我们演自己故宫的故事,怎么演都不会错,只有好和不够好的分别,但我们肯定是抱着最大的诚意来到舞台的。”所以,观众也无法用常规观众的眼睛去评判这台《海棠依旧》的表演,更多的是被他们的表演和职业精神所深深感动。在首演结束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非常激动地登台谢幕,并对观众再次讲述了这段故宫文物的南迁历史、故宫博物院的房间数和现存古物数量、开放面积区域等。单院长还承诺,到2020年故宫博物院将会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在演出后,一位专业戏剧人说:“这部《海棠依旧》没有炫历史,没有炫珍宝,炫的是那种职业精神。他们是舞台上业余的演员,红墙内专业的匠人,传递的更是另外一种力量。”
    毛尔南导演 故宫年轻文人有点不一样
    2012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的毛尔南被分配到中国儿艺担任导演和剧院的团委干部,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故宫的团委干部,于是被请到故宫帮忙排戏。五年间,《海棠依旧》演出了三次,第二次是在故宫宝蕴楼百岁生日重张之际,特意选在宝蕴楼前演出。而只有这一次走出故宫的红墙,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了这出有温度有情怀的戏。
    在毛尔南这几年和故宫人的接触中,他总结道:“在故宫人的身上,你会感受到有一套特别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仪,我把他们称为中国文化人士大夫的传统,平时这些年轻人的爱好是养猫猫狗狗,养养兰花,和我们平时社会上见到的年轻人还是有点不一样。”
    此次参加演出的17位演员分别供职于故宫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宣传教育、开放保卫等部门,最年轻的20岁,最大的51岁。他们没有酬劳,利用个人时间参与排练,为了节省经费,在院外彩排时,连伙食都是由编剧王戈每天从故宫食堂打出来的。
    演出曾让院长泣不成声
    “我记得2012年这部戏原定只在故宫里演出一场,恰好被刚上任的单院长看到了,单院长看完就说没想到故宫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才华,所以当即决定加演。正好还赶上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冯明珠来故宫交流,冯院几乎是流着眼泪从头看到尾。演出结束后她和单院长是第一个起立鼓掌的,一直到接受采访的时候冯院长还泣不成声,因为剧里所演的很多人就是冯院长的老师,勾起她很多的回忆。”
    故宫人择一事终一生
    在给故宫非职业演员排戏的前后三个月过程中,毛尔南最为感慨的是“故宫真是卧虎藏龙,这部戏的编剧是故宫的编辑,面试演员时,有一个是从北外毕业分配到故宫的,她一下就演了一段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片段,结果一问是北外戏剧社的活跃分子。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一场话剧都没看过。还有,这部戏的音乐也是他们自己作曲,一个从小学小号的男生。服装是我说了样式,他们去淘宝找来的。就连舞台上的布景,也是由故宫工人照图纸做的。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经费,这群故宫人做事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也深深影响到我。所以我就想跟观众说,把掌声留给可爱的故宫人,把批评留给我们戏剧人”。
    编剧王戈 人物都有原型参考
    在《海棠依旧》中,无论是护宝南下的故宫职工顾紫宸,还是值守北平的故宫理事龚培衡,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原型参考的。编剧王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今年正当不惑之年。当年来到故宫时他的工作是故宫《紫禁城》刊物编辑,负责整理资料,因此他看到了这段当时还不太为人知的故宫院史,“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敌人不仅是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单一万多箱文物中,除了个别几件外,竟都完好无损。我当时在剧中提到1189058件文物,这个数字单院长还反复跟我核实,这都是有据可查的。”从收集资料完成初稿到上演,王戈用了三年。“在写戏的过程中,就好像看到一位位老师、故宫老友出现在面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他们对文物是那种比自己命还重的态度,这是故宫人的使命。”
    “海棠依旧”含义深远
    王戈起的“海棠依旧”和故宫的雅致一脉相承,“我在故宫最爱看海棠花,这部戏虽然发生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但我不想写得那么沉重;再有就是李清照有一首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首词和这部戏有一些联系;最后一点,海棠花总在开,总在谢,一年又一年,就好像故宫人这个群体,我也想通过剧名来致敬前辈。”
    “最开始,写这个戏是院里交的任务,结果写出来拿给同事看,被他们一通批评,当时就把这事放下了。后来我还是对这段故事有感情,就又重新写了。我觉得作品还是要展现故宫人的气质,写到人性,把作品立住。在整个写戏的过程中,单院长对这部戏的每一个细节和段落都特别熟悉,他还专门嘱咐我把留守北平人的那段戏加上,他特别关心戏的进展。”
    故宫演员 仿佛遇见了文物的守护者
    毛尔南导演曾说他是以一个非常放松的心态来故宫排戏的,“我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戏剧的热爱,我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成为专业演员。所有人员都是故宫员工,相比之下,我这个圈内人倒成了圈外人。”
    通过排戏,这些年轻人变化特别大,“每一次在聚光灯下,真实的历史照片出现在纱幕上,与舞台上的人物群像合二为一时,观众席中都传来低泣声,令人动容。”五年来的六轮演出,让全国的博物馆同行了解到这个戏。演员李贞子说:“最难忘的是在太和门前排练的那晚,明月高悬,大家在金水桥畔排练,台词回荡在空旷的广场上,像是历史的问答。想到从前,故宫前辈也是在这里将古物整装运出的,那一晚,时间好像流回到民国,我们也仿佛真正遇见了这些文物的守护者,与他们灵魂相交。”演员李璐说:“热爱故宫不再是一句口号,这里和你的生命发生了联结,虽然能量不同,但我们愿意继承老先生们骨子里那种担当,看护故宫文物,我们与有荣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