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历史的远景与英雄的塑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李松睿 参加讨论


    由于英雄总是特立独行、超越凡俗、负载着美好的想象,因此,如果我们的作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远景,提出从中国视野出发的新的世界图景,那么英雄也就无法真正出世。
    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之一。英俊潇洒的赵云、耿直粗豪的李逵、机智勇敢的杨子荣,永远会在我们的文学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安身于一个永不可及、超越世俗、勇武豪侠的世界里,那里面有大善大恶、波澜起伏、峰回路转,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幸福的生活,永远反衬着我们所寄居的这个世界的平庸、凡俗与缺憾。不过,文学史从来都是一座广袤的坟场,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英雄都能为我们铭记,太多因缺乏现实性而显得虚假的英雄将安息在永恒的遗忘之中。
    而真实可感的英雄其实就是历史上的行动者,他能否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并不仅仅取决于作家想象与虚构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它还与作家所身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对时代的理解直接相关。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为例,在1925年以前,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从来没有塑造英雄人物,其笔下只是那些辗转于苦难的生活、充满了精神痛苦的小人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1926年开始,惯于以嘲讽的态度对待生活的鲁迅,也开始在《铸剑》《理水》等作品中塑造出黑衣人、眉间尺、大禹这样或挺身抗暴,或忧国忧民的英雄。究其原因,在写作《呐喊》《彷徨》的时候,鲁迅只能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社会并不合理,它必须被改变,但根本无从发现变革社会的可能。历史在此时尚未给鲁迅提供变化的远景,没有显露出前进的方向与美好的未来,因而他拒绝虚假的“黄金世界”的诱惑。作为一个有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写作者,鲁迅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成为自己身处时代的诅咒者,其笔下的人物也就不会是历史中的行动者,更不会是英雄人物。
    而在1925年之后,伴随着大革命以及北伐战争的兴起,中国社会变革的曙光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当历史的远景终于出现的时候,行动者/英雄也就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可以对照的是,也恰恰是在1925年之后,先是革命文学兴起,继之以1930年开启的左翼文学,再到1942年出现工农兵文艺,直至十七年文学,在这一文学脉络中,英雄人物是层出不穷的。因为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作家还是文学人物,其实都投身在改造中国社会的洪流之中,他们都带着对历史远景的憧憬,带着对一个美好社会的想象,去改变自己身处的时代,成为行动者和英雄人物。因此,作家能否在自己身处的时代发现历史的远景,捕捉历史前进的方向,超越某种凡俗状态,是其笔下能否出现英雄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开始降临中国,英雄也就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渐渐变得不愿对未来进行畅想,历史前进的方向消失了。于是我们看到,在文学作品中,对未来的描写似乎只是印证了我们当下的社会是多么的美好,所有对乌托邦的描绘最终都演变为反面乌托邦。当然,现代人也会对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但他们大多只是发发牢骚,并不会当真以行动去改变不完美的生活本身。当代作家也更愿意关注身边小事、内心世界,自然没什么兴趣去塑造英雄人物。而不少尝试去书写英雄的作品,也因为本身就缺乏对历史远景的理解,使那些英雄丧失了现实基础,显得假大空而被读者遗忘。鲁迅曾在《“题未定”草》中说过:“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而今天很多人在文艺作品中解构英雄时,会在英雄身上添加儿女情长,使得红色经典演变为粉红色经典。而有些正面塑造英雄人物的作品,则把英雄身上的凡俗性全部消解,把英雄全都变成悲情英雄,乃至苦情英雄,使这些英雄多少显得有些假大空。这样的做法当然并不值得赞赏,却有情可原。毕竟,英雄就必然要超越普通人,而如果作家的思想不能超越时代,发现历史的远景,那么当他要塑造英雄的时候,只能让英雄单纯地超越日常生活。
    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当代作家,是刘慈欣。他是当代一位持续在书写英雄,并不断思考英雄的作家。在《全频带阻塞干扰》《混沌蝴蝶》《地球大炮》《流浪地球》以及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三体》等作品中,英雄主义都是特别突出的主题。只是刘慈欣笔下的英雄都极为悲壮,这或许是因为作家觉得今天这个时代并不是英雄的时代,他曾经明确表示:“随着文明的进步,随着民主和人权理念在全世界被认可,英雄主义正在淡出。文学嘲弄英雄,是从另一个角度呼唤人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可以想象,如果人类社会沿目前的轨道发展,英雄主义终将成为一种陌生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不断书写英雄的刘慈欣所秉持的文学理念,在某些人看来会比较陈旧,他受到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很深。他曾感慨:“在过去的时代,在严酷的革命和战争中,很多人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时表现出的惊人的平静和从容,在我们今天这些见花落泪的新一代看来很是不可思议,似乎他们的精神是由核能驱动的。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某种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最关键的: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在激励着他们。”在这里,“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就是历史的远景,作家只有真诚地相信这一点,才有可能在笔下塑造出英雄人物,改变现状的行动者。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正深刻地改变着几个世纪以来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在这样的变革时代,其实新的历史远景正在向我们敞开,无数英雄人物正等待着被文学作品书写。应该说,还是有很多中国作家将目光投向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中国人在海外、外国人在中国的种种经历早已不再是新鲜的题材。不过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很多作家在写作中并没有能力构想新的世界图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仍然支配着他们的写作,中国只是在这一差序格局中地位提高了而已。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类写作其实并未提供差异性的未来想象,所谓未来不过是现实秩序的延伸而已,其笔下的英雄也就多少显得有些虚假。由于英雄总是特立独行、超越凡俗、负载着美好的想象,因此,如果我们的作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远景,提出从中国视野出发的新的世界图景,那么英雄也就无法真正出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