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以博物馆方式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将为地方树立文化标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陈履生 参加讨论


    
    青岛啤酒博物馆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机器生产改变了几千年来手工生产的历史发展轨迹,促成了此后全世界在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这场工业革命所开启的新时代为全球文明带来了新的景观,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关系到每一个时代中的人的生活,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到电的发明和普及,200多年来的工业遗产遍及世界。高高的烟囱,巨大的厂房,这里曾经是浓烟滚滚,机器轰鸣;这里曾经是城市的骄傲,有的甚至是国家的自豪。然而,时间的消耗与技术的进步却将它们无情地淘汰,并连接到“废弃”这个词汇,成为昔日黄花。当这些机器在几十年之后变成废铜烂铁之后,其命运就表现出另一种景象,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客观来说,因为数量太多和资源的限制也不可能全部保留。但是,后人有选择的保留与保护,常常是和利用联系在一起的,而利用的目的性往往是别无选择,那就是进入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或成为博物馆的工业遗产使那些被废弃的厂房和设备变成了对历史的尊重,变成了历史的教科书,变成了今天看过去的窗口。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几乎是在外国列强的枪炮警醒之下而开始起步,中国社会发展在20世纪的急剧变化,使得工业化生产的规模并没有能够在世界格局中显现出它的重要性,但民族工业的起步却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人民也享受到了民族工业带来的自豪感。无疑,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人还在羡慕那工业化标志的烟囱林立,依然在欣赏那成片的工厂厂房。可是,在中国速度的推动下,从民国到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都摧枯拉朽一样完成了新老交替,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想到保护的时候,各地的废品收购站已经完成了对国家所需的旧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所以,反映各个时期工业化进程以及成就标志的旧的机器在今天已经成为珍稀资源。因此,今天如果要建立一个反映20世纪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博物馆,如果要找到那些历史文物可能已经非常困难。事实上,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现实转化为历史的预期,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洞见力。而今天的中国确实需要有这样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来见证中国20世纪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同时来印证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民族工业曾经是激发现代中国人文化自觉的一种特殊的力量,所谓的“实业救国”就是要在洋油、洋火、洋灯、洋碱、洋线等“洋”的窘境中挣脱出来。当“美孚”在中国横行的时候,当广告中出现刘关张喝啤酒的时候,近代中国人的觉醒正是通过这些实用的洋货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中国制造也由此开始了前进的步伐。从邯郸学步开始到创立自己的品牌,技术文明所带动的工业发展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许多至今仍然屹立的民族品牌都有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而它们的故事又连接了近代中国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它们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品牌的效益,当它们因为历史而成为城市的骄傲,其中过往的每一件旧的遗存,不管大小,都是历史的承载,都是历史的故事,它们都会成为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或一件展品。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何认识。2003年由青岛啤酒厂原厂房旧址改造而成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纪念青岛啤酒百年的特别内容,为这座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别意义的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像青岛啤酒博物馆这样与品牌相关的专业博物馆在中国只能算是小馆,因为它的展出面积只有6000平米。从展场规模到展品数量和等级,基本上可以说是不足挂齿,既没有名家名作,也没有什么国家一级,时间最早的就是建厂初期的1903年的机器。可是,它每年有80万观众,而就这个观众数量而言,许多免费开放的数万平米面积的省级博物馆都会感到汗颜。青岛啤酒博物馆设立在百年前的老厂区、老厂房之内,以百年历程与工艺流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它依靠的是历史和品牌。1903年的建筑是国保文物单位,工业遗产是其独特的内容,重要的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都有着博物馆与城市、与公众的关系,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方面。类似这样的20世纪初期的工业遗产,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被拆除得所剩无几,而这正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命脉。所以,这座博物馆可以视为20世纪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典范,也可以将其视为保护和利用的个案,从中研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青岛啤酒博物馆的独特性是其对于工业遗产在各个时期所得到的保护以及如今的合理利用。它把历史上曾经的故事通过那些被淘汰的生产啤酒的机器讲述给每一位参观者,集品牌历史与生产流程于一体,资料翔实而脉络分明,动线流畅而合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而自身资源带来的互动的可能性是在博物馆现场品尝最新鲜的啤酒,同时又能够有专门的安排去体验喝晕之后的眩晕感,这就是发挥了博物馆中娱乐、购物、餐饮等多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的特色。
    青岛啤酒博物馆是有着世界视野和民族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它的概念规划由嘉士伯啤酒博物馆负责人尼尔森担纲,因此,它有点像一个缩微版的丹麦嘉士伯啤酒博物馆。丹麦的嘉士伯啤酒始于1847年。嘉士伯啤酒博物馆是世界上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典范,它的各方面都远远胜于青岛啤酒博物馆,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言,其核心是嘉士伯有着傲人的历史和历史上远远超于青岛啤酒的产业规模,更重要的是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产业和品牌相关的博物馆,其规模、风貌、品格都能够反映产业和品牌的文化内涵。青岛啤酒能有自己的博物馆是值得自豪的,当然在中国的企业中能有像青岛啤酒博物馆这样像样的博物馆也是不容易的。当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博物馆作为不大不小的一项投入,是难以想象到有如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普通门票每人60元,而一罐啤酒如果以10元计,那么,一张门票就相当于6罐啤酒。想想啤酒那复杂的生产过程和工序,还要不断耗费大量的原材料,尽管它的管道源源不断,维系了品牌的生产与销售,但需要无数环节的保障。而博物馆每年80万观众所形成的也是一个特殊的流水线,但没有原材料的消耗,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推广了企业文化。当年看似很大的投入与今天的效益相比几乎是不值一提,关键是作为青岛啤酒的文化产业,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别的管道,观众源源不断,只要大门一开,这就是青岛啤酒以博物馆的方式来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所创造的文化产业的秘奥。
    人们难以想象青岛啤酒博物馆每年的门票加上其它延伸产品的销售超过亿元,这是各级博物馆的同业人士应该据此反思的。钱多钱少对于当今的中国各级博物馆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城市与公众的关系。青岛啤酒博物馆的运营以公众为中心,其互动环节的设计,包括各类衍生产品,甚至把不同于餐馆的品尝也内入其中的同步发展,开创了有品位的企业博物馆发展模式。需要指出的这只是青岛啤酒主业中的副业。但比照嘉士伯啤酒,青岛啤酒的不足还在于遗产的保护,如果各个时期的遗物能够更多一点,如果收藏也能够像嘉士伯啤酒博物馆那样以2万支啤酒瓶为开端而显现藏品的数量和规模,那青岛啤酒博物馆就会更上层楼。而进一步来论,如果青岛啤酒也能够有像嘉士伯那样有一座嘉士伯艺术博物馆(1953年建立),展示包括从公元前三千多年古埃及时代到5世纪古罗马末期的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以及19世纪以前丹麦和法国的油画和雕塑,那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将会让世人刮目相看。说到底,我们的企业文化还有问题,我们的企业与文化之间还有距离。看看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来自美国莱顿收藏馆收藏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正是企业造就的收藏与收藏体系成为世界艺术品收藏的重要内容。因此,青岛啤酒博物馆如何在专业领域内加强收藏以弥补过去工业遗产保护的不足,则成为发展中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那么,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未来就不可限量,也就有着与嘉士伯等世界著名品牌角力的实力。
    现代企业已经到了拼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遗产正逢其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