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凿开“天洞”为了对话 ——观韩三之化界艺术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陕西日报 耿翔王睿 参加讨论


    “有些石头上的洞和线条像是天上的星座,而刻在山体上的洞和线条,就像是外星人留下的符号,有一种神秘感在作品中。再配上婴儿的啼哭声,像是人类在和宇宙交流。”一位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这样说。
    凿开“天洞”为了对话 ——观韩三之化界艺术展
    
    展览现场,韩三之从西藏带回来的牦牛皮袋子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本报记者 王睿摄
    
    韩三之在西藏普兰县创作的一幅作品。 韩三之工作室供图
    一件件来自西藏的破旧牦牛皮袋子倒挂在空中,艺术家在上面的画作成了点缀,它们用自身的形状、气味讲述着来自遥远藏地的独特故事。
    一块块石头无规则地摆放在地上,艺术家在上面凿出或圆、或方、或三角的洞,点线相连,引人遐想。
    一声声婴儿的清脆呢喃环绕在观众的耳边,打破了展厅的宁静,传递着新生的喜悦和婴孩的纯真。
    6月10日至7月1日,在西安美术馆,一场与众不同的当代艺术展“天洞·对话——韩三之化界艺术展”为人们带来别样的艺术冲击。
    艺术在这里打破了原有的分界。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近年最新创作的装置、影像、绘画、诗歌等各类艺术作品。三个书法长卷铺设在地上,或落有尘土木屑,或让人踩踏,从书法作品变为装置艺术的一部分。一块石头、一段木头、一首诗歌、一声婴儿的呢喃,共同形成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追问。
    作者:从平面到立体,打破艺术边界
    在陕西,人们轻易就能触摸到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与叹息,由此演绎出的传统艺术生生不息,成为陕西宝贵的文化财富。
    而在传统艺术之外,特立独行的当代先锋艺术,也渐渐在这片深厚的历史文化故土上发出嫩芽,通过传统艺术与影像、装置、多媒体等手段地结合,传递对这个时代的不一样的感受。
    韩三之,这个从陕西走出的青年艺术家,就是当代先锋艺术的开路者之一。
    “2012年前,我主要从事的是水墨绘画,也在写诗,基本上是在传统艺术的框框里打转,但感觉内心里的艺术还没有走到想要去的地方。2012年,我在西藏收集用来做画布的牛皮袋子,忽然看见山上有几个小洞,瞬间就感觉那几个小洞变成了我经常画的水墨的点。”韩三之说。
    对艺术家来说,创作也是一种顿悟。被西藏山崖洞穴惊醒的韩三之,随即在西藏的普兰县创作了大型钢铁装置《向外星发射一颗人类语言卫星——天洞》,并捐赠给当地政府。
    从此,韩三之把创作从画布搬到了立体的空间中。2014年,因机缘巧合,韩三之把他的先锋艺术带到了陕北。在延安志丹县与永宁山一路之隔的七里湾的悬崖上,韩三之自费凿洞,尝试性地创作作品《天洞——天语》。然而与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一样,“看不懂”甚至被认为是“搞破坏”成为当时人们对韩三之《天洞——天语》的评价,创作也随之停止。
    韩三之需要与观众达成深度共鸣。
    “我觉得每一个艺术品都会给观众打开一扇特殊的窗户。你在这个窗户里面看到的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认为这是艺术品本身应该给所有观众留下的空间。就像诗一样,每个人读出的感觉都不一样。”韩三之说。
    时隔3年,今年6月10日,受西安美术馆邀请,韩三之带着49件石头洞作品、220多个中西方圣贤石雕头像和佛头、200多个来自西藏的牦牛皮袋子,还有他的诗歌和在陕北创作的天洞的影像图片,来到西安美术馆,展开一场他与自己、与观众、与世界的对话。
    观众:总有一个“洞”适合我
    在展览入口的一面墙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彭德签上自己的名字后,留下大片的空白给观众书写观感。展出进行到一半时,能被人够得着的墙面上,已经写满了留言。主办方不得不在地上铺上白纸,方便更多人来留言。
    前来看展的西安市民张雅俐留言:“总有一个洞适合我。”
    “这些刻在石头、木头、山体上的洞,画在画布上的洞就是作者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符号,能感觉到这是作者在表述他对世界、对宇宙的一些想法。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彬县看到的大佛寺石窟。我们今天在城市钢筋水泥构成的洞里生活,不也是一种修行吗?这是艺术对我的一个触动。”张雅俐解释说。
    在展厅中央,有一排瓷瓶、砖头、废弃的铁皮桶、辣椒、座椅等构成的作品。作品中间有一把椅子,坐在椅子上的观众,也和地上的西红柿、菜花一样,成为这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成为艺术家对众生平等理念的显性表达。
    “有些石头上的洞和线条像是天上的星座,而刻在山体上的洞和线条,就像是外星人留下的符号,有一种神秘感在作品中。再配上婴儿的啼哭声,像是人类在和宇宙交流。”一位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说。
    “洞——精神的通道,无限可能。”“洞是外太空之言,‘它’时刻在监视人类,让人类时刻警醒自身。”
    “生命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天与地、神与人,我们难以名状的,都被你描述了出来”
    ……
    满墙、满地的留言无疑也成为这次展览上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作品,观众既是参观者也是这次展览“前言”的创作者。
    评论家:脱胎于传统的当代艺术
    在洞穴凹凸不平的穴壁上,人类画下了最初的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岩洞壁画。而柏拉图则用洞穴之喻描述了人类如何从可感世界迈向理智世界。
    在艺术评论家朱青生看来,韩三之创作的洞穴,是利用写意艺术进行自我的艺术变法改造。他没有采用中国写意艺术传统的“山水”,也没有采用抽象表现主义的单纯的笔画和没有任何造型的抽象块面,而是借助特殊的新型混杂的符号,来表达他自我的生命意识。
    在参观完展出后,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韩宝生认为,韩三之不同于其他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不受任何媒介的限制,只是要表达他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和态度。“比如展厅里他将诗歌投射到墙上,这样既是一件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视觉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非常当代。”韩宝生说。
    更让韩宝生感到惊喜的是韩三之作品构成的开放体系:“很多艺术作品,你一看就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图。但韩三之的作品只完成了一半,留下另外一半的空间让读者、观者去完成。而另一半完成的效果,则完全由观者的水平决定,最终的结果千差万别。我认为这是他作品最成功的地方。”
    在美术评论家邓平祥看来,一个有作为的当代艺术家,必须既是一个传统之子,又是一个现代之子。他只有把传统的艺术吃透,才能做出优秀的当代艺术。“韩三之把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结合起来,作品的艺术形态集诗歌、哲学、绘画、装置、行为于一身,有机地契合在一起,这在当代艺术家里是非常突出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