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让昆曲青春地活在当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张进进 参加讨论


    “青春版”似乎已成为当下昆曲创新的一种模式,从市场反馈来看,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纳——
    让昆曲青春地活在当下
    
    江苏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内,两个孩子在表演昆曲《牡丹亭》。新华社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戏曲走近大学生”活动上,演员在表演《桃花扇》。苏阳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湖北武汉剧院,《西厢记·红娘》演出现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昆曲艺术正青春】
    从2001年列入非遗名录,到逐渐打开市场,昆曲正远离“博物馆艺术”阶段,逐步实现其活态传承。昆曲的老树与新芽,传统与时尚,保护与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正焕发出的青春活力。
    不过,昆曲艺术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拂去历史的尘埃,昆曲应如何在继承原著精神内涵、传统舞台表演形态的基础上重露姿容,如何更好地传递出今人对昆曲艺术的理解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呢?
    以开放的心态适应新变化
    随着政府与市场投资的不断增加,昆曲的演出季、制作人制、驻场演出等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涌现。在作品创新方面,《牡丹亭》《桃花扇》《公孙子都》《梁山伯与祝英台》《关汉卿》《红楼梦》等作品使得昆曲这一古典艺术容光焕发,成为戏曲界的亮点。虽然琳琅满目的“新品”还不尽完美,但有不少新实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春版”似乎成为当下昆曲创新的一种模式,从市场反馈来看,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纳。然而,不少观众对于一些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实验剧目是不认可的,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离昆曲太远,失去了传统韵味。
    对此,有专家评论道,昆曲传统的四功五法是正宗、正派的演剧方法,建立在现代演剧环境下的导演、灯光舞美必须以表演为核心,以开放的心态适应新变化,要合理地将新的唱腔表演元素巧妙地融入古典的审美框架中,使整部戏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平衡美。诚然,昆曲的“遗产”特性以继承保护为基础,现代性并不是其根本诉求,但是,吐故纳新的文化“进化”,却间接地为昆曲带来了新面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路应昆认为:“昆曲在明中叶问世时,就是一种文人小圈子里的艺术,就是曲高和寡,因此要让今天更多的观众喜欢它,其自身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改变不外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改造老戏,二是创作新戏。青春版《牡丹亭》属于改造老戏的做法,尽管存在不足,但还是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其他改造老戏的做法似乎还没达到那样的水平;新戏创作更乏善可陈,已有的一些做法不是没有创新,而是在艺术上没有真正做好。”因此,昆曲这样的古典艺术不论是改老戏还是编新戏,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因为早已有了很高的“标杆”。如果做出的东西不够水准,反而会给观众造成不良印象,结果恰恰是扩大了昆曲与观众的距离。
    年轻人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
    一个剧种有没有希望,就看它有没有年轻的后备力量,这既表现在观众上,又表现在演员上。曾有位昆曲艺术家说过,“1994年我所在的昆曲班有60个学员拜别导师寻求出路,如今,三分之一惜别舞台,三分之一选择改行,坚守到今天的只有20位。”对此,北方昆曲剧院的杨帆补充道,现在不单单是昆曲人才逐渐流失,还有传统折子戏日渐落寞。从数据上来看,许多昆曲新编戏和现代戏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而传统折子戏的上座率却只有20%左右,票务收入惨淡,传统折子戏在舞台上越来越少见。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一定不能缺少对传统折子戏的研习。”北方昆曲剧院青年演员朱冰贞表示,老艺术家们通过一代代的口传心授,把唱功、唱念、身段等传统技艺传授给了年轻人,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也同样需要青年演员继承、体味。在排演新编戏的过程中,演员要靠着在传统戏里汲取的经验、程式、养分去塑造人物。因此,传统折子戏是根本,也是演员打基础的最佳模式。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像原来的艺术家那么能吃苦,钻研传统文化的精神也不够,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因此院团积极鼓励他们向汪世瑜、蔡正仁、张继青等大师拜师学艺,学习他们德艺双馨的品格,学习他们是如何发现传统、尊重传统的。”
    博物馆艺术应更具当代性
    如今,昆曲的活态传承愈发多样化。比如,南京森林音乐节上昆韵合唱《游园惊梦》与巴赫经典合唱《荣耀》交相辉映,见证了“百戏之祖”与“音乐之父”的相逢;音乐制作人将水磨腔与电子音乐融合再创作,发掘出了具有鲜明中国DNA的国际化音乐。
    为了更好地实现昆曲艺术的活态传承,苏州昆剧院在建于1921年的昆剧传习所旧址上打造了一处全新的体验空间。蔡少华说:“昆曲可以看作是源自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苏州园林这样的艺术空间里诠释昆曲,能让观众更直观欣赏昆曲艺术的美。在这里,我们不仅把昆曲的传承形态,例如拍曲、家班演出的情景还原给观众,还让观众近距离观赏到了昆曲表演中的眼神、水袖、指法、化装、装饰等细节,把昆曲艺术的写意诗化、精致典雅通过实体展示给更多人,从而吸引社会精英、文化人士的广泛参与。”
    另外,对于初次接触昆曲的观众,虽然他们看到了演员在舞台上呈现的美,但大部分却并不懂得如何观剧。蔡少华说:“许多院团开始提倡观众观剧时要有导赏,所谓导赏,就是要为观众解释演员为什么这么演,这段表演是怎样设计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观众看明白了,就会觉得有意思。”对此,朱冰贞认为,除了参加带有导赏的演出,院团也会经常组织一些讲座和论坛,让演员与年轻观众一起近距离交流。
    所谓活态传承,是要让经典活在当下。除了实现演员传承、剧目传承和观众传承,我们更希望传承者用开放的心态,理解昆曲、喜爱昆曲、分享昆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