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变形金刚照亮了我们非典型的童年《变形金刚5》是否唤起了你的回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文化报 牛角 参加讨论


    
    威震天的原始面目应是如此
    
    只有这个形象的擎天柱才是很多人心中地道的“大哥”
    
    正在热映的电影版《变形金刚5》,上映5天,票房突破了10亿
    编者按:
    说话从不算数的迈克尔·贝,又带着《变形金刚5》开始全世界的圈钱之旅,之前他一次又一次地说要离开这个题材了。《变形金刚5》在中国的票房很好,其实大多数对“变形金刚” 真正有情结的人,心中不一定买迈克尔·贝的账, 但当年的记忆实在是太过美好,不得不在今天一次次“借尸还魂”于电影版。关于“变形金刚”, 牛角同学以他的亲身经历在此现身说法,他的文章应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今年是魔法童话《哈利·波特》诞生20周年。20年前,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家咖啡馆里,穷困潦倒的JK·罗琳创造了哈利·波特。20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以及系列电影伴随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很多人童年的欢笑和泪水都凝结其中,想起来便热泪盈眶。在这样一个举世“哈迷”欢庆的日子里,我也不能免俗,打算聊一聊我和《变形金刚》的故事。
    好吧我要说的是《变形金刚》。因为罗琳写下《哈利·波特》时,我已经长大了,虽然也不算太大,但却足够让我对童话失去兴趣,君生我已老,奈何。后来《哈利·波特》的电影我倒是都看了,的确想象力惊人,但可惜我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共鸣,在我眼中,它和漫威的电影差不多,都是一些特效打造的奇幻故事。
    但是当年《变形金刚》电影上映时,我激动万分,当擎天柱大哥在大银幕上变形时,我非常可耻地哭了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电影院里的诡异气氛吗?观众席上一水儿三十而立的抠脚大汉,一个个拿着纸巾暗自啜泣,娘炮的气息充斥着影院。
    如今,迈克尔·贝导演的第五部《变形金刚》正在热映,然而我却不打算去看了,情怀不再,剩下的只是想要榨干我们这帮抠脚大汉荷包里的最后一点散碎银两。据说之后还要拍大黄蜂的外传,那我就更不想看了。那感觉就像是《圣斗士星矢》拍外传,然后让阿瞬当了主角,拍给女生看的吧?
    这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特别惨淡,看来美国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而中国市场已经成了出品方的回本神器。中国观众也不负众望,上映5天,电影票房就突破了10亿。看来为情怀买单的“傻瓜”还是大有人在啊。
    到了明年,《变形金刚》来到中国就整整30年了,如今想来,当年孩之宝公司把多达98集的《变形金刚》一股脑免费送给上海电视台是一个多么英明的决定。他们当时的想法只是是为了卖玩具,但那时候谁能想到,他们哺育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巨大市场,这让国际声望远超《变形金刚》的《星球大战》系列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全世界大卖的星战系列,就是在中国卖不上价,请来姜文、甄子丹站台也没用。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说,童年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1988年,我还是个孩子,突然看到了《变形金刚》,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那感觉怎么形容?就像是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一个非洲哥们头一次吃到冰淇淋,一边舔一边嚎啕大哭。又像是金池长老看到唐僧的宝贝袈裟,一边抚摸一边流泪,杀心暗起。
    那时候重庆路有家华童商场,那是长春市唯一卖正版变形金刚玩具的地方,那里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地。每逢周一上学,总有一两个小恶棍朝圣归来,拿着崭新的玩具到处嘚瑟,每每这时候,我就暗自期盼学校门口的小流氓出手,抢走这些玩具。
    我也央求父母给我买,但是他们始终拒绝。不是不爱我,而是他们的爱还没那么贵。八十年代人们的工资还很低,而一个正版变形金刚却要十几块钱,擎天柱的价格我至今记忆犹新,36元。最后架不住我寻死觅活,父亲终于同意给我买一个变形金刚,而且是擎天柱。然而事与愿违,华童商场的变形金刚断货了。可不知为什么,这之后我再也没有央求过父母买变形金刚,好像当那股子执着劲儿发泄了,我也就平静了。
    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记忆,前些日子看作家马立明的回忆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在2010年的一个下午,我在广州天河城玩具架逛,看到一个小孩看中了一个擎天柱在哭闹,旁边的奶奶(或者是外婆)说,‘买这个做什么,拿回家就是垃圾。100多块,这么贵。’我听到了很伤心,默默买了送给这个小孩。从这个小孩身上,看到了当初的我们。”
    马立明说,《变形金刚》是一个里程碑般的史诗,把动漫世界分成了前变形金刚时代和后变形金刚时代,我不知道这说法在其他国家是不是站得住脚,毕竟日本和美国动画如此发达,不过在中国的确如此,在《变形金刚》之前,中国的孩子们没看过如此宏大的关于人类、关于宇宙、关于机器人的故事。
    
    现在看来,《变形金刚》最初的动画片拍摄得非常糟糕,人物造型简单,而且很多细节逻辑上不能自洽。比如擎天柱变形成机器人之后,他的那个大车厢就不知哪里去了,再比如大力金刚变形成火箭发射之后,火箭发射塔就留在地上不要了。后来我们知道,粗制滥造的原因是因为孩之宝公司压根就不打算认真制作这部动画片,而只是把它当做是卖玩具的电视广告看待。
    不过显然无心插柳,这部玩具广告居然大红大紫。收视率飙升和玩具大卖让孩之宝公司刹不住车了,最后一口气拍摄了98集之多。而且随着故事不断的进展,变形金刚的世界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变形金刚来自哪里,是谁制造了他们,他们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争,最后一部编年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前面我们讲到了,这98集动画片是孩之宝公司免费送给上海电视台的。之前是打算卖的,但是上海台嫌贵不买,那时候是买方市场,是美国人要打开中国市场。不过当上海台拿到动画片之后,却是进行了精心的加工。这主要体现在了翻译和配音方面。
    先说翻译,上译厂的翻译绝对是做到了信达雅。汽车人和霸天虎,这个翻译既符合他们的形象,也符合他们的身份,这可比香港翻译的博派、狂派强多了。至于两代领袖,擎天柱和威震天,补天士和惊破天,两对名字都是对应关系。除了他们几个,其他人的名字也非常出彩,五个机器恐龙分别叫做钢索、铁渣、淤泥、飞镖、嚎叫,威震天的几个手下分别叫做声波、红蜘蛛、惊天雷、闹翻天,在塞博坦上,有一伙五人组军阀叫做巨狰狞,他们能够组合成一个巨型金刚叫做冲云霄。
    然后就是配音,这一向是上译厂的强项。杨文元的威震天,一把烟酒嗓,透着老谋深算和狡猾残忍。雷长喜的擎天柱,浑厚硬朗,极具大哥魅力,尤其是那一句“汽车人,变形出发”,直接连着我们这代人的泪腺,一触即溃。
    
    随着《变形金刚》的热映,这套动画片的格局也越来越大。故事的前半部分发生在地球,主角是擎天柱和威震天,而后半部分则发生在宇宙,主角变成了补天士和惊破天。后半部分故事,不再是单纯的汽车人与霸天虎的斗争,而是开始探讨变形金刚的起源问题。
    这有点像最近热映的《异形》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跳出老《异形》电影恐怖片的格局,编织了一个巨大的世界观,探讨异形的起源和人工智能问题。电影中的仿生人大卫,最终获得了自主意识,试图摆脱造物者人类的束缚,走上了弑父的道路。这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一贯的担忧。
    而《变形金刚》,则可以看做是更早的寓言故事。动画片里出现了一种生物叫做五面怪,一个硕大的脑袋,带着几个触手。我以前看过类似的预言漫画,说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脑袋以外,其他器官都退化了,最终的样子,可不就是五面怪?
    而变形金刚,就是五面怪制造出来供他们驱使的机器人,从变形金刚的视角来讲,就是奴隶。当然,在没有自主意识之前,机器就是机器,无所谓奴隶。这里的设定比较有趣,五面怪并不能赋予变形金刚自主意识,赋予变形金刚意识的,是一个叫做魔力神球的东西。在很多科学家看来,人类也不大可能赋予人工智能自主意识,因为这超出了人类的智力水平,这是神的领域,而神的形象,说不定就是一颗有魔力的球。
    最后当变形金刚拥有了意识,自然也就懂得了奴隶的概念。于是接下来就是革命,变形金刚翻身做主人了。再接下来就是内部奴役和内战。所以变形金刚的故事仍然讲述的是人类自己的故事。
    好的动画片是这样的,不仅仅满足娱乐的需求,还要放一点意义在里面。在八十年代,对于未来的恐惧便是意义的一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如《银翼杀手》或是《终结者》,都表达了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恐惧。那个年代的另一层底色是冷战,擎天柱被设计成红蓝相间的颜色,那也是美国队长的颜色,更是美国国旗的颜色。至于灰突突的威震天?呵呵。
    
    迈克尔·贝越拍越烂的电影和始终高居不下的票房相映成趣,电影本身不值钱,钱都花在怀旧上面了。套用影评人韩松落的话说,这里隐藏着观众自动附加的人生况味。所谓IP,恐怕都是这类有着额外附加值的作品吧?
    我们为什么会怀旧?心理学上说: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这种冲突可以是内心的,也可以是外界的。
    虽然并未老去,但我也常常陷入怀旧的情绪,尽管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我的人生还短,也没经历过什么,属实也没有多少旧可以怀念,所以每每把目光落在了童年,那是八十年代。罗振宇说八零后不太走运,介于年富力强的七零后和新新人类的九零后之间,两头靠不着,啥也没赶上。但我总以为,就童年而言,八零后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赶上了神奇的八十年代。
    我不止一次谈到八十年代,谈到它的与众不同,那是一个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年代,人们正在摆脱计划的贫瘠拥抱市场的富足,人们还未见到财富的落差,还享受着国营的平等。而八零后一代,或者说最初的独生子女们,也度过了他们的父辈所不曾拥有的童年。
    大概率上来说,这个童年不再有食物的匮乏,儿童们能够相对健康地成长。这个童年也不再有打断学业的各项运动,儿童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个童年也开启了对外的窗口,儿童们看到了变形金刚,听到了小虎队,喝到了可口可乐。这些都是前三十年的人们所未曾在童年里经历的。
    而和后来的孩子们相比,八十年代的童年又格外的自由放任,放学后也没有那么多课外班,道路上也没有那么多车。虽然没有那么多玩具,却也没有被焦虑的家长包围,逼迫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那时的孩子好像也没有如今这样成熟,还想着长大后成为科学家。这让我想起迈克尔·麦尔的《东北游记》,麦尔说,相比北京的孩子,他更喜欢荒地村的孩子。荒地村的孩子更像是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向往。而北京的孩子,则在父母的影响下,更关心房子的价格,觉得自己住在宇宙的中心。
    外国学者说,童年这个概念,是从工业革命时期才形成的。这之前的儿童没有童年,他们早早地就需要劳动,没有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无忧无虑的成长。而在我看来,中国孩子的童年,那种世俗的、欢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从八零后这一代人开始的。八零后是第一代完全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人,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曾经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寻找小糖人》,讲述了一个美国音乐人对南非的启蒙意义。我曾经把高仓健比作是中国的小糖人,正是从《追捕》这部电影开始,这个世界再次向我们打开了。那么《变形金刚》就是中国孩子的小糖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的幻想世界,而这最初的印迹,是时间也难以抹去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