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电影:要市场繁荣,也要创作高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学习时报 陆绍阳 参加讨论


    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可以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中国电影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市场,用票房、制片数量与新建影院等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衡量,都处于历史最好阶段。忧的是,从出精品的角度来评判,还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回望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发展路径,它实际上建立在一个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先把市场做大,再解决其他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做大蛋糕论”,认为市场做大了,那么更多的投资人就会觉得这里有前景,有市场也就有“钱景”,资本就自然会跟进;只要市场足够大,电影多样化的局面就会形成,小成本电影的放映空间、艺术院线的建立,这些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确实,在做大市场这一点上,经过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努力,我们做到了,同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前的2002年的10亿元票房收入相比,在短短的15年之间,年票房收入已经翻了将近50倍,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但为什么电影多样化,以及创作高峰并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探究一下产业勃兴的原因。从产业环境改善的角度看,它得益于对基础建设的重视,包括政府各部门的政策支持。从创作本身看,商业片成为主体。理论上,只有满足大多数人的观赏趣味,电影才可以得到商业上的回报和成功。因此,类型化的商业片生产得到制片方的青睐,类型片是被市场证明成功的片种,依赖的法宝是模式化,它在内容上就需要迎合人性中最基本的,也就是动物性的偏好,直接一点说,媚俗是它的天性。但如果市场被类型片一统天下,实际上钳制了电影的多样化发展,因为类型电影在题材、内容、样式上追求的是趋同性,忌惮表达和观念上的先锋性,这也是电影市场上虽然数量很多,但都是相似度很高的电影的原因。从商业角度考量,拍类型片无疑是最保险的,也是最保守的一个选项,但它在形成一种制片惯性后,创作者主动创新的愿望就会衰退,即便有突破,也大多是在类型片的框架内进行。因此,原先的预期在实践中并没有按照假设的轨道行进,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有人会提出,现在只是产业的成长阶段,可以再等等,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这种出发点是美好的,但那样的局面真的会出现吗?主观愿望是一方面,客观实际又是另一方面,有时候,事物的发展并不会朝你的意愿推进,甚至有可能朝反方向发展。
    如果我们仍然照此路径前行,可以预见,电影业的面貌不会有质的改观,原因有两点:第一,资本的逐利本性不会变;第二,一旦观众养成了某种口味,短时间内就很难改变。因此,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路径,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其实是不可靠的,甚至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导致文化产品越来越单一,品位降低,创作者的创新动力不足。
    文化的问题不是光靠产业思维和手段能够解决的,电影能给人提供精神放松、娱乐的功能,这是它的一大优势,但不能因此而模糊了它作为文化的本来面目,文化之所以有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它能够涵养心灵,抚慰人心,提升民众的整体审美水平!尽管中国电影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中,步履艰难,但20世纪的中国杰出艺术家一直在执着地探索一条电影的民族化道路,不甘做好莱坞第二,像《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青春之歌》《早春二月》《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黄土地》《秋菊打官司》《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真正“留得下”的作品,都因为对现实的诚实介入、抒情传统的承继、富有“灵韵”的表达方式而呈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可以说,这些美好的电影有效改变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好,打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我们不但不能中断这种探索,而且要接续它,把现实中的中国人故事化为动人的银幕形象,把对中国文化品质的探寻内化为创作者的内在冲动!
    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数据的增长,文化活动更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尤其对拥有文化领导权的管理者来说,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在确保市场繁荣的同时,建立起更长效的机制,实施更有力的措施,构建起真正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的创作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