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当电影作品沦为金融产品之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高媛媛 参加讨论


    
    
    “快”之殇
    近些年,电影市场的火爆使得各路资本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大量涌入,“互联网+”的提出又使得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加入到资本游戏中来,使得国产电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呈几何倍增长。在资本的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衡量一部电影好不好的标准从质量和“口碑”转向了能不能“赚快钱”。无论是资方还是电影创作者都把“快”放在首要位置,原创作品跟不上资本的脚步,积淀多年的网络小说成为主要的战场,改编成为快速敛财的手段。
    2015年被称为“IP元年”,《寻龙诀》《九层妖塔》《小时代4》《何以笙箫默》《左耳》《万物生长》等IP电影火爆大银幕,资方赚的盆满钵盈,尝到甜头的制作方开始大批量生产IP电影,电影市场成为生产“金融产品”的大工厂,源源不断的网络IP被改头换面后放入工厂的车间,经过去文学化的“二次加工”后迅速推入市场,对数量的巨大需求,使得产品质量下滑,作为产品质量保证的创作者逐渐失去了“主导”的身份,开始沦为资本的“打工仔”,电影创作的目的从“抒发性灵”变成“养家糊口”。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市场扩大的速度,大量非专业人才涌入电影市场,“只要认识字就可以做电影编剧”已经变为既成事实,创作者心态的转变和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作品的质量下降,当观众对IP的热情减退回归理性之后,票房的低落是必然的现象。2016暑期档IP电影“扑街”就是一个鲜明的标注。
    创作者则需与资本隔离,不能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要把关注点放到提升作品品质和自身专业素养上去,加快思考的速度,放慢创作的脚步,要有理想主义的精神,把个人的思考、艺术的想象、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融入到作品中去,最终形成个人的品牌,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加快培养专业的电影人才的同时,还要制定电影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防止非专业人才浑水摸鱼,在盲目的“挣快钱”中破坏电影的创作空间。
    具体而言,要做到“以慢制快”,重质量轻数量,重细节轻包装,防止电影作品变成金融产品。无论是资方还是电影创作者都要目光长远,要认识到无论资本游戏规则怎么设定,资本的格局怎么变化,电影的本质并没有变,只有高水准电影才能带来票房和口碑双赢的效果没有变。电影剧本是“一剧之本”,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激情用心的打磨,切忌只图速度快,而进行无质化的批量生产。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也要谨慎对待每一个镜头,在吃透剧本的同时要擅于引导演员,共同完成对剧本的演绎。
    “小花小生”之殇
    除了创作的速度过快,电影作品中演员的演技问题也是造成电影低口碑低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主流观众的年轻化,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年轻演员充斥大银幕,2016年暑期档的《大话西游3》《我们的十年》《盗墓笔记》中“小花”“小生”们在疯狂“圈颜粉”的同时,也被观众吐槽“零演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使资本逐利合法化,电影市场需要依靠“粉丝经济”保证电影的上座率,从而造成电影市场火爆高能的假象,大批“高颜值”、“高人气”、“零演技”的演员在缺乏准备、缺乏磨练,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候被“推”上舞台,凭借人气和外表匆匆跃上了大银幕。
    从演员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选择角色的权利,也不清楚自己适合演什么,大多都是随波逐流,等待资方找上门来,本身的素养不够,再加上霸王硬上弓的“强迫式”表演使演员和演技渐行渐远。动辄千万的“天价片酬”也是造成演员“演技差”的重要原因,当红的“小花和小生”成为资本哄抢的对象,而资方对演员的首要要求是其商业价值而非演技,这就在无形之中造成演员只是“花瓶”的误导。电影作品彻底沦为资本圈钱的金融产品,没有演技的演员占据大量的资本资源,而真正演技精湛的演员却只能当配角,甚至没有参与电影表演的机会,资源的严重不对等让好的电影演员越来越少,优秀的表演人才异常匮乏。
    事实上,颜值和人气只是让“小花和小生”得到更多的表演机会,但是粉丝电影不会一直升温,借助IP热度和“颜值” ,一味靠“刷脸”、“卖萌”等外在因素吸粉并不是长久之计,据统计,2016年7月、8月上映的粉丝电影达十余部,其中票房过亿的仅有3部,与票房步调一致的是口碑低潮期的到来,从一些权威电影网站的评分来看,除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在6分以上,大部分粉丝电影维持在4分,如《致青春2》和《夏有乔木》,还有一些只有2分,当观众对粉丝电影失去热度,演技就成为衡量演员价值的标尺。
    演员的本职工作是演戏,而不是“捞钱”的工具,要加强培养演员的职业道德,作为演员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知,要清楚的认识到“面瘫脸”可以带来暂时的收益,但是如果只靠“颜值”,没有演技,就会很快被市场淘汰。作为导演也要把控选择角色的方向,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角色的演员,挖掘演员的潜力,帮助演员找到人物的情感和逻辑,完成好人物角色的塑造。
    “金融绑架”之殇
    无论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演员演技的问题,资本对创作的“绑架”是让电影作品沦为金融产品的“罪魁祸首”。创作者为了迎合资本的运作,从主导转向献媚,电影作品不再是单纯个体化的创作,而逐渐演变成一场创作和市场的对垒,对IP的过度重视,使原创剧本举步维艰,“杀人游戏”的编剧模式,伤害了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使其丧失了艺术追求和个性化创造。
    从2015年开始,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看准电影市场的红利,带着热钱涌入,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资本用保底发行、对赌协议、融资等各种方式涉足电影发行和票房炒作。《叶问3》“票房造假”就是多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金融公司在背后博弈的结果。发行方与影院联手,借拉高票房抬高股价,票房和股价建立的亲密关系,正是电影作品沦为金融产品的根本原因,电影创作完全被资本操控,成为资本“滚雪球”的原始积累,当资本褪去,披着“金融产品”外衣的“电影作品”恐怕会落得无人接盘的下场。
    为了避免电影作品沦为金融产品,国家有关部门要提高电影资本的准入制度,净化电影市场的不良资本,为电影产品的品质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竞争环境。要杜绝拥有大量资本故意扰乱市场,用资本进行杠杆炒作的并购行为。对“外行”公司的跨界行为要严格监管,对以“互联网+”模式进入,但实际并不生产电影作品,靠噱头哄抬股价的行为进行监管。对“保底发行”、“对赌”等威胁票房真实性的发行方式要谨慎对待。
    作为电影创作方来说,也要极力避免资本的“金融绑架”,要主动寻求有利于提升作品品质的良性资本作为合作的对象,良性资本可以给予创作者宽松的创作环境,让电影从业者静下心来安心创作,使电影的品质成为票房的担当。为了避免“金融绑架”,电影创作者还要有好的“原创力”,创作要从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要努力寻找电影市场和艺术的平衡点,既要紧跟时代,揣摩观众的观影需求,也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讲故事的技巧和能力,还要重视电影产品娱乐性的市场化要求,从主题、故事、人物、情境等各个层面,使得艺术创作与电影工业交互相生,真正创作出既有作者风格,又兼具娱乐性的高水准的电影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