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话剧《生命如歌》:曲终人散,余音可否绕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欧阳国仁 参加讨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等。时过境迁,这些“中国精神”如何绵延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由山西省话剧团创作排演的援疆题材话剧《生命如歌》,以戏剧的形式引领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该剧在歌颂老一辈拓荒人的兵团精神、抒发兵团人情怀的同时,对如何以不同方式传承“兵团精神”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精神补给。这部作品在突破思维定势上的有益探索,值得业内同行学习和借鉴。
    话剧《生命如歌》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60余年屯垦戍边的真实历程为背景,讲述了老八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军垦陈旭刚和他的儿孙四辈几十年坚守兵团、心系兵团、奉献兵团的故事。作品主题围绕着“爱”(引申为热爱、忠诚)和“死”(引申为牺牲、奉献)两个字展开。乍一看剧名,似有雷同、空洞之感,但观后,就会对剧名有全新的理解、诠释和思考。正如剧中一句台词讲的那样:“生命就像一首歌,每个人都唱,都有唱完的时候,曲终人散,余音可否绕梁三日?”
    该剧并没有着眼于屯垦戍边的宏大叙事,而是取主人公陈旭刚过生日这一小场景、小情节切入,故事十分简单。主人公陈旭刚是当年八路军的一名指导员,后进军新疆屯垦戍边。1979年兵团撤销,团场的发展进入极其艰难的阶段。此时,大儿子陈保国违背父亲的意愿和强压偷偷地离开了兵团。陈旭刚恼怒羞愧,表示永远不认这个儿子。而后陈保国事业有成,又回到五家渠投资办企业,以另一种方式建设兵团,报效祖国。陈旭刚90大寿时,家人朋友想借此机会解开父子间30年的心结。不料,陈保国却因病突发身亡,父子生死相隔。生日前夜,陈保国托梦给父亲陈旭刚,父子通过灵魂对话,进行了一场关于忠诚、坚守、信念、生命价值的深刻探讨。长达15分钟的父子对话,打开了陈旭刚的心结,也化解了父子间的矛盾,这一幕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矛盾冲突的设计既有直击人心深处的情感线索,也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性思维线索,在有限的舞台时空里,能完成这样的使命,非常难能可贵。
    话剧《生命如歌》遵循了戏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表演场景集中在陈旭刚的小院子里,时间集中在24小时内,故事情节的着力点集中在陈家父子俩的矛盾冲突上,老一辈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与陈保国离开兵团二次创业跨时代的价值观念碰撞,剧中提出:“兵团人的后代就必须命中注定留在这片父辈开创的土地吗?他们就没有选择去留的权利吗?”这样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抓住几代兵团人的心结,把人物内心的挣扎放大,摆在观众的面前。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剧中陈旭刚、陈保国父子矛盾的化解,解开了许多老兵团人纠缠多年的心结,给兵团精神以新的诠释和补给——守护边疆、建设兵团有多种形式和方法,无所谓正确与否。观众也会得到这样的启示:坚守在兵团是一种奉献,用另一种方式为兵团做贡献也是奉献,也是兵团精神的传承,“身虽不在,心永远在”也是对兵团的热爱和传承。这一剧情设计的可贵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突破了“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显得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它彰显了人性的光芒,更加温暖人心。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该剧结尾对思维定势的突破还不够大胆。陈旭刚想回归故里,投入母亲怀抱,却为了留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放弃这一愿望,这种处理方式仍然是一种思维定势。也许“坚守”甚至“死守”的设计更加符合老八路、老军垦阳刚、固执的性格特点。但是,陈旭刚没有选择魂归故里,可以说是违背了母亲、他自己和儿子三代人的愿望,如此“固执”显得不近人情,这种处理方式仍然没有走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思维定势的套路,与“兵团精神可以有不同传承方式”的理性思维不太相符。因此,笔者建议,剧中人物如果放下这种执著,这样不仅不会削弱该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反而可以更加彰显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使剧情更加理性,更加符合人性,更加温暖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