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韵文有神 散文有致——我看《中国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赵彤 参加讨论


    
    2017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这两档电视节目博得广泛关注,引发了普遍喝彩。这可以说是2017开年以来,第一个值得关注的年度文化现象。两档节目播映期间,中办、国办联合引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节目实践与政策引领高度的契合性,使我们有理由为中国电视人的努力喝彩。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见字如面》的立意是“用书信打开历史”,透过这样的创意,我们或可将这两档节目的特色概括为温故。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所吟咏的韵文,还是《见字如面》中诵读的散文,在所温习感悟的句段篇章之中,文脉之中有国脉,家书之中有伦常。虽则大会中的诗多集中于唐宋,虽则家书不似《尚书》高企,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从中看出,它们内蕴着“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的寄托。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若换成今天的话,那就是如何可持续发展。而其中得以长远的基础,在于“诗书”、“忠厚”,它们与“软力量”、“道德情操论”的基本内涵相去不远,但更易于理解。只是在新概念层层堆叠的压迫感下,我们常热衷于便捷地求新,而不愿意费劲地温故。
    如《见字如面》中“张起元致林森信”一段,当读信人念出“朱伯健、姚慎思、吴竹其”等一干联署人姓名时,有观众在电脑屏幕弹幕中写道:“那时候人们的名字真好听啊!”如此感慨,确有起因。原因在于张起元领衔的那些人,他们的父辈都是经过传统文化浸润的人,他们给孩子命名的文化规矩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根基的,他们用以命名的词汇来源有三千年来积累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予以支撑,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往往超越了个人亨通利钝。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让人觉得好听的名字,也是厚积薄发的文化魅力所在。而文化血脉被割断的时候,文化资源也就失于匮乏,供给于姓名的词汇也就难免有限了。姓名是社会文化想象力的个人化表达,文艺则是社会文化想象力的公共化表达,两者的创造都在积累的丰薄、视野的广狭。
    《中国诗词大会》在一定意义上看,也是中国语词、语法和文体、文思、文蕴的荟萃。不仅如此,作为“六艺”之一,诗还是中华文学的起步之基,并且放射出中华文学史上最灿烂的光华。《中国诗词大会》所选诗句,几无齐梁间诗,这就是对“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绝”的疏远,是对浮华绮靡之风的批评。自《诗经》以来,诗不仅是艺术的表达,还是艺术理论的所在,诗歌创作与诗论互为表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气质。从“思无邪”、“兴观群怨”到“诗言志”,从“别裁伪体亲风雅”、“诗歌合为事而作”到“眼处心生句自神”,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始终伴随着诗歌的成长。这是中国文学艺术始终都应该高扬的大纛。
    《中国诗词大会》是在温故,《见字如面》是在温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温故。温故,是积蓄自身力量的一种必要方式。“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也是条件论下的逍遥。设若大鲲积力于风,大鹏积力于水,那就不可能逍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道路上,我们温故知新,不是要给谁去当教师爷,而是不再走“学步”、“买履”的弯路,不必再听“教师爷”瞎指挥。
    2016年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时,就不禁想到1984年春晚上张明敏所唱《我的中国心》中的一句歌词——“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游子与故国之间的距离感、亲缘感,与近代史沧桑交汇到一处,在祖国开始腾飞之际、在香港踏上回归之途的时候,这首歌迅速传唱于海内外炎黄子孙中间。
    子之游离系一户之心,文化的游离系一国之命。一人“言必称希腊”没问题,一国都“言必称希腊”就成问题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所功之玉绝非他人之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以多样文化中各自主体健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才能实现。在文化主体性的建设中,文化精神的承庚接续具有基础性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离骚》中段的名句,而他的开篇之笔则是“帝高阳之苗裔,朕皇考曰伯庸”。于中,我们不难看出屈原的高洁,在于他以我是谁、根在哪里,来决定我追求什么。
    今天,我们在交口称赞《中国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的时候,切莫忘记了它们的先行者——播出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和《中华好诗词》。这些节目打破了“歌舞”霸屏的电视节目格局,开启了“学习”节目的帷幕。可以说正是这些节目,从传统文化的基础入手,在字、词的基础上,为今天逐句逐篇的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些先行节目在大众中营造出的传统文化效应,为今天的节目廓出了期待视野。而更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会有2013年到2017年的这个接力,在于中国自信地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是道路自信在文化自信上的延伸。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采用的竞赛模式或剧场效果,都说明它们还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结号。它们所提升的大众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注意力,既需要其他社会系统予以深化,也需要电视节目体系予以配合。否则,一哄而上的温度会降成一哄而散的落寞。这是不乏前车之鉴的。
    看《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备感前贤可敬,而后生可畏。在报喜之余,受黄永玉致信曹禺所鼓舞,略陈对这两档节目有所遗憾之处。
    《中国诗词大会》目前选诗的特点是,舍先秦、略汉魏,诗骚不见、建安无诗,而专注唐宋,这样断限选取恐有不妥。其用诗的特点是,多句联、少全篇,犹如用木而不问林,如此对促进观众把握全诗恐有不利。其成绩考核的特点是,重记忆、轻理解,求多不求精,考量不考质,恐未必是促大众学诗的致远之道。其现场氛围中时有观众喧哄之声,点评嘉宾时有打诨之语,显示“百人团”成绩时音效如电子游戏声,这与诗境的清雅极不协调。其所用答题板书写方式中,以ABC标注各选择项,不如用甲乙丙或一二三,保持节目内容与细节配置的逻辑统一不可不用心。
    《见字如面》每期所选信件似无逻辑可寻,因而各封信之间时空差、话题差、情绪差、意蕴差跳跃很大,有丰富多样,无条分缕析,成为一次过信息的叠加,这会造成观众无法把握核心。节目所选信件大都为名家淑媛,殊少粒民小户,社会阶层分配不均衡。解说人独居一室,与读信人、现场观众远隔,现场观众只是被动的听筒。设若每期读一封“著名家书”,再由嘉宾和观众共同感悟,辅以现场观众的若干同题、近题家书予以丰富,或可更能浸润听者肺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