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秦宣 参加讨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一个国家的实际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性质、生产力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但最大的实际是本国的历史方位即社会发展阶段。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正因为如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判断和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作出明确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基本结论。
    关于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党曾作过长时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留下了惨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近10年的探索,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重大论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证,从5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三大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党都要就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出新的补充和概括。
    1997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将完成之前,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报告从9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了更细致的描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十七大报告还详细描述了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在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他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他还强调: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为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当前,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体现在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从经济角度看,我们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进入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改革角度看,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从法治角度看,我们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阶段;从执政党建设角度看,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阶段;等等。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开辟和前进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在变与不变中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从世情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从这样的世情出发,我们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国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基本国情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基本国情没有变,就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本国情的内涵在变化,就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来更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决定了在新的发展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紧紧抓住和用好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这也决定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从党情看,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地位没有变,但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经过9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只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才能确保党更好经受住“四大考验”、更好战胜“四种危险”,跳出政权兴衰的历史周期律,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就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