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立德树人,文艺沉潜的力量——以当前音乐艺术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张放 参加讨论


    
    在音符跃动和旋律飘扬中,好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要求音乐工作者不能止于技巧,追求“炫技”,而是需要有沉潜的文化追求。青年钢琴家袁芳践行以文学的眼光打量音乐的理念,给自己的演出注入厚重底蕴。图为袁芳在演出中。
    【学习总书记文代会作代会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也为加强全社会艺术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出发点与立足点,也是文艺沉潜的力量所在。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音乐艺术,不仅可以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直抵心灵深处,广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音符跃动与旋律飘扬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音乐艺术的文化价值遭遇损伤
    近年来,我国音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普惠性效应显著增强。在音乐演出方面,多元化的演出形式迅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大型演唱会外,音乐节、小剧场、创新型音乐现场等演出模式受到青睐,演出内容与演出形式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大众的参与程度明显提升。在音乐文化传播模式方面,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深度渗透,数字化音乐市场稳步增长,除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之外,更是出现了许多针对个性化受众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服务,细分市场初具规模。在音乐教育方面,广大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的教育需求继续增长,各类社会音乐培训市场不断扩大,培训形式也正在从传统的单纯线下模式开始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探索。此外,随着资金和人才的涌入,唱片、图书、音响、乐器等相关产业也在不断尝试融合创新,使音乐产业总体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为“修艺养德”的大方向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不过,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也令人担忧。比如音乐演出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以演唱会为例,主办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通常只会追捧少数明星并对演出进行虚假炒作,而无视传播音乐文化的社会责任担当,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当前演唱会市场的各种乱象频现:一边是“公关票”和“黄牛票”盛行,另一边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被拒之门外;一边是大多数有才华的音乐家被长期埋没,另一边是个别艺人在没有任何新作品而只是一味炒作私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持续抬高身价;一边是对音乐文化有欣赏需求的普通消费者很难等到一场内容充实、价格合理的演出,另一边是不少的演出场馆常年闲置。在这种乱象下,很难想象这些演唱会如何能够给观众带来高水准的音乐文化体验。
    同时,对音乐人才的发展引导不够明确。总体上看,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就被限制在了各类艺术考试的思维中,缺乏对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多元化发展方向的挖掘。在对音乐专业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强化,导致音乐行业中严重缺乏具有与生产、生活等领域融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国每年音乐表演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规模达数万人,但是就业方向基本上都热衷于专业乐团、大中专院校及音乐培训机构等岗位,而随着这类岗位的日趋饱和,音乐表演类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率明显下滑。进一步探究原因可以发现,这些青年艺术家中的大部分人都对音乐领域本身专而精,能够精准再现各类经典作品的形与神,但因为不具备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切身理解与深入思考,他们往往严重缺乏对音乐作品内容、演出形式的再创作能力。这样一来,其对音乐文化展现的形式及受众群体就相对单一,演出自身缺乏功能性,无法在更广的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无法向更大的群体输出影响力,使得音乐文化对全民德育建设的带动作用落不到实处。
    互联网模式下的音乐文化传播乱象丛生是个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扁平化、规模化、便捷化、集聚化、普惠化等效应在音乐领域快速展现,这既为音乐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冲击了文化传播内容的方向。网络音乐、直播平台等方式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上的约束,使各个类型的音乐产品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空间。然而,反观近年来所流行过的网络歌曲及直播艺人,其多数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博出彩、抓眼球,片面强调内容的娱乐性和感官的刺激性,而无视音乐文化所应有的教育属性和审美属性,由此催化出的是广大网友猎奇、浮躁心态。由于创作者自身专业能力有限、传播身份可隐藏,这些网络上的音乐作品与正规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相比,显得形式粗糙草率、内容粗俗无聊,对音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导向产生冲击。
    可以看出,合理有序引导音乐产业的创新发展,既是实现音乐文化健康传播的迫切需求,也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集众智、汇众力,鼓励个性化探索
    通过传播健康的音乐文化促进立德树人是一项持续工程,既需要政府的有序引导,也需要产业主体、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集众智、汇众力,共同携手,目标一致。目前,已经有部分单位和团体在某些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比如探索“小而美”的音乐传播方式。高水平的音乐演出不应该只为少部分特定群体服务,尤其是承载着大量中西方文化底蕴的音乐演出更是亟待“去高冷”,在大众消费群体中快速有序推广。例如,北京室内乐团和洛克三重奏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几名海归音乐家创立的,自2008年以来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艺术节,演出足迹既遍及了美国、以色列、德国、保加利亚等,也涵盖了我国的十余个省市和地区。演奏内容既包括古典音乐大师的经典曲目,也囊括了《黄河大合唱》《茉莉花》这些民族曲目,以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方式向国内外的观众群体输送文化能量。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演出团队通常只有3到6名音乐家,他们在演出时采用不同的乐器,通过多样化的复调音乐手法对经典曲目重新编排,向听众献上以往需要由一个交响乐队才能展现的奏鸣曲。这样的演出体量小、灵活性高、运营成本低,在推广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既亲民又高效。
    比如深度挖掘音乐文化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音乐不仅仅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可以为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群体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在音乐治疗领域,美国音乐治疗协会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治疗与干预虽然行之有效,但是由于受众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求演奏者既能对具体受众的情况和需求有系统性的判断,又能因地制宜地对音乐作品演奏进行修订与编排,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对音乐人来说是个挑战。北京音乐电台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近年来就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演出中进行了尝试。从国家大剧院的“点亮星星音乐帮助计划”到水立方的“流动的音乐会”,再到人民大学音乐厅的“天真者的六一”,这些公益音乐会已经不仅仅是在演出,更多的是通过音符和特殊儿童开展一次深度的互动交流。例如“流动的音乐会”公益演出,音乐会前几天把演出曲目分发给孩子们,鼓励他们用五彩画笔画出他们聆听到的音乐。在音乐会现场,这些特殊的画作也都伴着相应的音乐一一加以展示。这样的音乐演出既帮助了现场参与的孩子逐渐与社会沟通,也通过演出平台号召全社会相互帮助、相互关爱。
    要让音乐艺术在立德树人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必要充分引入融合创新型的发展思路。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向音乐领域的逐步渗透,音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正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各个地方的音乐文化传播主体应当充分利用好技术、人才、政策、资金等资源,既要加快对音乐APP、智能乐器、音乐会在线直播等“互联网+音乐”新模式的探索,也要加强地方特色的“音乐+”战略布局,包括“音乐+影视动漫”“音乐+旅游”“音乐+特色产业”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城市名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