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并援引路遥墓碑上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句话来诠释,对“路遥精神”予以充分肯定。“路遥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资源,蕴含着热爱文学、献身文学的神圣态度,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书写的服务面向和言行一致、敢于坚守的人格引领等精神内涵,对整个当下文坛有着深远的引领与启示意义。 文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与献身精神。当下文坛已经很少有像路遥一样对文学有认真执着的态度、为文学献身的作家了。文学创作表面上一派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很多作家仅仅将文学作为博取利益和赢得声名的敲门砖,能够做到放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默默而艰辛地深入基层、搜集素材,开启新的文学征程者少之又少。这正是“路遥精神”对当下文学的警醒,如果一个作家对文学没有一种持续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要想其作品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恐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文学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反映出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习近平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路遥在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正因为如此,路遥才以真诚的态度身体力行地深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寻求创作灵感,才能书写出深受读者喜爱的一部部小说作品。 在当下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便利的信息条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很少有作家再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了,主动地、真诚地融入底层社会的作家更是少之又少。作家们更感兴趣的是通过网络搜掠奇闻怪事,并以新奇的创作手法与深邃的创作理论加以组装,打造一篇能够引起“反响”的作品,以此获得文学界的认可。这样的文学潮流逐渐使有些作家丧失了书写现实的叙事能力,使读者逐渐远离文学、抛弃文学,使文学成为“无根的豆芽菜”,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现在经常提到“文学边缘化”,这难道仅仅应该归因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吗?是不是与文学脱离现实、脱离人民也有关系呢? 文学创作要扎根中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民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构建和美学精神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路遥小说的文化之根就是深深地扎于黄土地的陕北民间文化。在陕北传统价值理念的观照下,路遥小说描绘了一个真真切切、形神兼备的陕北社会,不但在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描绘真实可感,更构建起了温情脉脉、伦理有序的民间社会,将陕北人的精神与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 当下,有些作家为了成名,为了获奖,为了追逐所谓的“高雅”,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转而追逐国外一些新潮的思想文化潮流,最后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文化是互通的,借鉴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本末倒置,抛弃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国文学之路将会走进死胡同。 作家要有博大的精神与思想境界,通过文学引领和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习近平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路遥小说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特质,小说中蕴含的苦难精神、奋斗精神、乐观精神、友爱精神等等,激励几代人走出了生活困境,看到了生活希望,实现了人生梦想!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残酷现实中的一剂“心灵鸡汤”,能有什么用?可是,文学作品只要能够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底层大众,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作品能够“贴地走心”地提供一种精神出路,引导读者走出迷惘,这一味“心灵鸡汤”也就有质有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