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这一场“再造”,花非花,雾非雾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赵雯婧 参加讨论


    叙述旧日消逝的痕迹,是老上海故事的母题。《罗曼蒂克消亡史》似乎同样是想触碰这一主题,导演程耳的野心不仅仅是想讲一个关于谍战、黑帮的剧情故事,隐藏在那些“考究”的打光、含有深意的沪语对白,乃至无处不在的全能视角之后的,是一部描绘旧日沪上众生相的“上海往事”。
    公允地说,《罗曼蒂克消亡史》是2016年度公映的商业电影里,非常用心的一部。说它是商业片,是相比于《路边野餐》《塔洛》这类几乎没有商业元素的纯作者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所包含的明星、黑帮剧情和火拼场面等元素,实则是很合大众趣味的。
    在这个意义上,导演程耳有值得认可的一面。他承担着商业电影的投资压力,仍坚持创造有个性的视听风格,拒绝行活儿和套路。观众很容易从片中看出导演致敬《教父》和昆汀·塔伦蒂诺的段落:片中大量场景中将人脸隐匿在黑暗中的做法,参考了 《教父》 的摄影戈登·威利斯的打光技法;全能视角的俯拍镜头,陆先生全家被灭门一场戏的诡谲机位,则在构图和形式感上像极昆汀。
    这种种技法并非是炫技的展示,程耳试图把整个故事讲得复杂些,125分钟的电影中,含着三条线索:以杜月笙为原型的“陆先生”的经历,日本妹夫和小六在禁室里的畸形关系,以及影射胡蝶和戴笠的吴小姐的故事。主要人物交错的命运际遇中,掺夹了无数小人物的起伏,谍战、婚姻、情欲、国仇家恨,繁杂交织。
    复杂的叙事机制让《罗曼蒂克消亡史》成为院线电影里独特的存在,但这也造成了它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分寸感。有些电影大家觉得好看、有味道、有余韵,在于创作者有张有弛,有隐有显———很多事不说透、不讲明,反而有味道。但如果过于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就成了故弄玄虚、装腔作势。
    挂一漏万,单以配乐为例。在这部电影里,音乐强势地参与了叙事,却又普遍用力不当。几段重头戏中,童声歌谣显得过于刻意,含义过分明确的歌词,反而让屠戮显得生硬;贯穿在片中的 《冬之旅》,只有钢琴伴奏而没有声乐,其中的悲悯感减弱不少。在叙事层面,有些线索虽然精彩,但枝蔓过多,比如突兀地出现在故事里、又不了了之地消失的黑帮新手“童子鸡”;有些部分需要浓墨重彩,创作者却惜墨如金,比如“小六”在被囚前后的变化,比如陆先生退居重庆后的行止,如果没有看过原剧本或小说,观众多半会云里雾里。
    如果过分任性的叙事姑且可看作是导演有意为之的“风格”,然而对于“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一需要点题的主旨,影片直到最后也没能明确,到底是怎样的“罗曼蒂克”消亡了:是日本妹夫和小六的畸恋么? 还是布尔乔亚腔调?是王妈所代表的体面、讲究和精致? 还是那段把血雨腥风掩藏在光鲜和浮华背后的历史?
    或许以上全都是导演想讲述的关于罗曼蒂克的消亡,但无论哪一点,实际都没有交待清楚。那些用以表现旧上海做派最终消逝的“罗曼蒂克”,本应具备质感和仪式感的细节,在电影中似隐似现,却通通最终缺席。我们隐约能够感知导演心中消失的罗曼蒂克到底为何,但是在银幕上,却花非花、雾非雾。
    支撑起老上海民间做派的,应是那些繁冗却有分寸的礼节,是精致但无炫耀之意的讲究,是一个时代特有的风尚和气质,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对于老上海的某种罗曼蒂克的幻想。当电影中罗曼蒂克的载体变得模糊,线索凌乱,细节缺位,这部用心良苦的作品,徒有精美、考究的形式风格,却没有丰腴的内核。
    讽刺的是,相比于片名中消失的“罗曼蒂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再造的罗曼蒂克:被罗曼蒂克化的黑帮,被罗曼蒂克化的日本间谍,被罗曼蒂克化的罗曼史……或许只有一样东西是导演无法罗曼蒂克化的,这也是电影中处处所指、却一直没有现身的:战争,它让所有被导演罗曼蒂克化了的影像,成为明日黄花。
    (作者为乐评人、影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