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当代艺术应表现日常生活的感动正在举办的第11届上海双年展引发关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范昕 参加讨论


    
    亮相本届双年展的作品《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由铺满一整面墙的40块地毯组成。它们都是一位比利时艺术家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购得的,图样、形状、色彩、大小各异,带有世界各地的风格,探讨的是时间更替之下持续的文化翻译问题。(均展方供图)
    
    一位荷兰艺术家的作品《月亮站》,引起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密切关联。
    为期4个月的第11届上海双年展依旧吸引了接踵而至的好奇观众。
    走进主题展所处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偌大的展厅,一开始,你可能真有点懵。抬眼看到的就是两辆大叉车支起的三对陶瓷大缸,相互拉拽,形成一个张力场;转头又见一位舞者,赤着脚,拿着长长的笤帚,诗意地扫拂地面散落的稻谷;循电梯而上,如同钻出航天机舱,置身异星球表面,一条狭窄的螺旋型步道将人引入一场星际穿越或是地心冒险……
    不过,通过许多生活化的艺术演绎,或许你也能读出当代艺术中的暖意:被孩子偷偷藏在书里压得平平的糖纸,一个磨刀师傅一天里遇到的人和事……这些关于你我他的平凡故事细节,将现实的光芒通过一个肢体语言、一个表情符号,照进当代艺术,为它开启更多的想像可能。
    艺术与科技嫁接,思考空间面临新的打开方式
    艺术发展至今天,观念被不断颠覆,手段被不断创新,究竟还可以有怎样的表达? 对此,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展汇聚了来自40个国家、地区的92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为艺术作品天马行空地嫁接哲学、文学、语言、科技等种种元素,讨论当下,也指向未来。
    说到“阿里巴巴”,你会想到什么?此次展览有件名为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的作品,由铺满一整面墙的40块地毯组成。它们都是一位比利时艺术家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购得的,图样、形状、色彩、大小各异,带有世界各地的风格,探讨的是时间更替之下持续的文化翻译。过去与现在、译入与译出之间,很多巧妙的勾连会让人不禁想得很远。原本,阿里巴巴是收录在 《天方夜谭》 中的阿拉伯民间故事,最早起源于8世纪。18世纪,法国人将这一故事14世纪的版本译成法文出版,并且加入新的内容,在欧洲掀起“东方热”。今天,“阿里巴巴”却让很多人最先想到马云和他的电商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巴巴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天方夜谭》 中有飞毯,今天,地毯通过电子下单,同样可以“飞”到人们的身边。
    椭圆形的会议桌在展厅摆开,每逢满月之日,这里将迎来一场“月亮会谈”;一只从高处垂落的钢制钟摆充当着会谈的背景,在沙盘上划出线条,寻找着新的坐标。一位荷兰艺术家的作品《月亮站》 以对200多年前科学团体“伯明翰月亮协会”定期会谈的一次重访,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密切关联。1765年至1813年,在英国中部,一群哲学、科学、艺术、商界人士定期聚会探讨种种问题,达尔文、瓦特都在其列。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很多问题被一再提出,不断讨论。如今,过去的很多问题或许已经得到了解决,却也可能产生了更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位阿根廷艺术家用蛛丝、浮尘、轻风、投影创作了作品 《音速宇宙网》。透明的玻璃盒里,蜘蛛自由生长,结成缠缠绕绕的网,留下时间性的痕迹和记录,像极了一个小宇宙的酝酿。而漂在空中的细碎浮尘,被投影至大屏幕,似乎又成了宇宙间的尘埃。微观与宏观的倒错,空间秩序和时间体验的被相替,都给人们留下错愕,这又何尝不是思考的空间?
    甚至有的作品仅仅在调动人们的感官。3个剧场式空间,是一位克罗地亚艺术家的系列作品 《迷失站台》,以不同的光影设置,邀人们经历不同的知觉错位。当人们目眩神迷,无法判定自己身在何处时,想象的大门便敞开了。而营造“迷失”状态的真相,可能简单得让你意外,比如其中一个空间,不过是三盏白炽灯照在纵横交错的鱼线上。
    面对当代艺术,诚实体验成为个体的观感。
    “人”与“城”邂逅,在彼此的移动中发现温暖
    本届双年展有一个饶有意味的互动环节:通过51位普通市民的生活,来展现城市普通日子的点点滴滴。互动中学习并提炼出美好的一面。
    在展览持续的17周里,每一周都有3个关于上海的“人物”,在他们选择的地点,以即兴、对话、辩论、骑行等不同形式,分享他们的城市故事。他们是城市编年史记录者、糖果爱好者、杂技演员等等,也是普通的上海市民。他们的故事都是通过公开招募脱颖而出的。观众可以寻找并“追随”自己感兴趣的人以及他的人生,重新打量自己身处的这座城。
    双年展开展的首个周末,一场特别的自行车之旅就已开启———从新昌路北京西路路口北面出发,跟着磨刀师傅走街串巷。带队的这位李师傅,是从淮安村庄习得磨刀和吆喝的,来上海18年,每天早上7点30分都会从租住的弄口出发,进入里弄和小区深处,寻找需要磨刀的人。这一天,骑他骑的路,去他去的地方,听他的吆喝,遇到他遇到的人,有参与者坦言收获了久违的感动,也收获了生活的点点智慧。
    几天后,一群糖果爱好者们,将以一个囊括近百年糖纸发展的主题展,打开回忆的闸门。曾几何时,这座城市有约600家糖果厂,弄堂口的烟杂店每周都会推出两三款新的糖果,它们被不同图案的糖纸包裹着;糖纸设计甚至一度兼具扫盲功能,印上汉字,印上拼音;孩子们吃过糖把糖纸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压平,多年以后这些糖纸竟在二手书市被人发现……关于糖纸变迁的遥想,散发着暖人心的甜。
    工作没多久的金融白领小胡,也是这一系列活动的主角之一。他是个90后,说起上海的公交车来,却头头是道。从大学起,他就立志坐遍全上海的公交车。这一次,小胡想借公交车之旅,与人们分享—部不知够不够讲完的“上海公交故事集”。一辆“特约公交车”将从人民广场出发,行驶他专门设计的路线上,载着一车关于公交汽车的奇闻轶事。
    艺术分明可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关于你我他的平凡故事,何尝不是仪式化的“人生剧场”?何尝不能开启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