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范冰冰在 《我不是潘金莲》中饰演李雪莲 要说冯小刚导演会炒作,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片名是最有心机的炒作。现在很多评论骂《我不是潘金莲》,很多人因为冯导“强势”的态度,说没兴趣看片了。现实是,影片首映两日已经票房破亿元,而且是在冯导很气愤的“某些院线恶意调低排片量”的情况下。相当多的潜在观众,那些冯导、刘震云创作这部电影初始就对准了的观众,因为首映当日的“撕”战新闻,放弃了这个故事。 这让我突然明白了《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导为什么要采用“圆形画幅”。如果把镜头放在冯导和观众的身后,你会发现,《我不是潘金莲》是戏中戏。这样的镜头,必定是视觉效果逼仄而落点明确的圆形偷窥镜头。镜头两边的人,都出戏入戏。导演这一切的,是国民性格。 跳出戏中戏,站在冯小刚的角度想,这么多让他“想不通”的观众,不禁有点悲凉。因为曾经的中国观众,为一部《秋菊打官司》,他们会拥挤在影院中,一遍遍地流泪、反思。可是在冯导贡献《一九四二》时,这一切已经变了。我想向所有对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持观望态度的观众说,影片有出彩的情节,看了你不会觉得失望。这部影片有对我们生活的关心,有和你我他都很像的角色。 影片的主角,一个十几年不断上京告状的农村妇女李雪莲,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形象。呈现效果上,主角李雪莲确实不出彩。范冰冰形似而神不似,离一个心里有恨,且年深日久旧恨生新恨的农村妇女,尚有很大的距离。和赵薇在《亲爱的》中所饰演的农妇相比,范冰冰矜持得像在进行技术生疏的模仿秀。只有影片后段,被县长及官员们包围的那场哭戏,算是释放出了李雪莲的性格。 张译、大鹏、张嘉译、郭涛等男性饰演的男配角多为公职人员,少数几位是平头老百姓。这些官员群体,从小科员到大首长全都跃然纸上。影片最可取的是,不妖魔化任何阶层。老百姓里有刘桦饰演的屠夫,愿意为色欲答应替李雪莲杀前夫,但听说还要杀那么多人,又感叹自己力不从心。这个屠夫是老实人,老实得很搞笑也很可气。于何伟饰演的县长和张嘉译饰演的市长,不是真希望置李雪莲于死地,说到底,在层层叠叠的官场里,他们自己也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奈得很明显,可是自私得也不遮掩,对于李雪莲他们确实只想安抚,不想为之解决问题。大鹏演的法院院长和张译演的小庭长,因为身居下位,就没有领导那么“斯文”。在不作为的体系中,他们深受其害,但因为算计他人以助自己获得前途,也伤害了比他们弱势的人。需要点赞的还有只有一场戏的范伟。他饰演的果农不希望绝望的李雪莲吊死在自家果园的树上,出发点是会影响生意。他建议李雪莲可以去与自家结过梁子的对家果园上吊,这时,一抹阳光透过果树叶撒在李雪莲脸上,李雪莲被他逗笑了,观众也笑了。然而细思极恐,果农为什么可以拿这个事搞笑?一切答案,还在于圆形画面所对准的人心。 李雪莲事件,被刘震云和冯小刚处理得高明的地方在于,其实告状事件的源头,归因于李雪莲当初那个小“算盘”——通过假离婚违规生二胎、单位多分房。至少和前夫的离婚证,是李雪莲夫妇心平气和领的。李雪莲没有被简单处理成一腔冤情的当代“小白菜”,她人性细处的复杂、私念和执拗,值得观片后议论与反思。然而,后来发生的一切却出乎意料。即便在官员们从法理上有一万个理由不打理这个官司,但围绕他们“合法的不作为”所展开的一场官场大戏,其中有现实的反照、有无奈与苦涩,更引得出对于人性底层的反思——都想不管,又都因为李雪莲不断上告、可能影响其官位而想管住她,不让她上访。没有人是坏心,但最后他们还是共同铸就了李雪莲长达10多年的人生悲剧,没有人真正走进和关心李雪莲的内心。 没有非黑即白的矛盾冲突,却又全是纠葛与悲喜兼具的情节铺陈,这恐怕是李雪莲故事比当年一脸无辜的秋菊的诉讼更复杂、更值得咀嚼的地方。 听得到《我不是潘金莲》里一种潜隐的呐喊:无论身居何位,大家都应该关注每一个李雪莲。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李雪莲,而当你处于李雪莲的境地时,你一定会痛恨所有人的漠不关心。 回到影片开头,李雪莲于观众,就是她为了打官司向县法院法官套近乎时所说的,是一个远亲。 这个远亲,其实很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