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没有带给人们如当年《阿凡达》那样的视觉冲击,甚至有国外媒体对120帧技术给出了明确的负面评价——影片中的高度清晰不仅让画面显得丧失了电影的质感,而且让观者不得不分神,造成了一种眼花缭乱的观影体验。 李安果然不是一个技术专家?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著的故事性就不强,不那么可读。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得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可是,他却在那次行动中失去了他所在B班的班长。回国短暂休整期间,B班受邀参加一场在得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然而,在他眼里,周围的那些球迷、商人甚至是普通工作人员对战争、军人的理解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也让他意识到原有世界与自己现有生活深深地割裂。这其实就是一个美国大兵审视自我、审视这个世界的过程。 李安之所以选择用120帧、4K、3D技术拍摄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这个充满思绪性的故事。目前的主流电影制式为每秒24帧,并且沿用近百年,将帧速率大幅度提高到120帧每秒,意味着观众可以看到更为高清的画面。他希望观众借此能够真的浸入比利·林恩的视角,完成内观的过程。就像他当年选择用3D拍摄《少年PI》。在李安看来,电影技术和故事是一体的,两者同样重要。 但李安也承认,他还不太擅长这个工作,因为这个东西实在太新了。他只是对他所要创造的观赏电影的全新方式感到兴奋,并因此成为他全部的动力所在。如此天真的李安不正是大师李安吗! 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以来,收获了比外媒更高的评价,豆瓣评分达到了8.5。除了对一项全新技术的适度宽容,还有对李安的表达方式的理解。 李安的电影,从来都是体验式的,既不歌颂也不批判,而是跟随镜头去感受这个人关照这个人,不管他的选择是什么。他的电影和生活一样复杂,从来就没有答案。 这一次,观众通过比利·林恩的视角,体验到了战争对一个年轻士兵的心理创伤,以及同胞谈论战争的行色百态。对于每一个战士而言,他们的参军理由各不相同,比如比利只是因为维护自己的姐姐而受到了惩罚。但到了战场,他们都需要重新去寻找这么做的意义,因为那成了他们的生活本身,而不是同胞眼里的故事或者电影。战场重新塑造了他们。 然而,回到祖国,那臆想的战争、浮夸的庆祝、追逐的私利,当比利·林恩看到这个世界最虚伪的一面,他才意识到什么是真实,并选择回到战场上,对他而言,那里才是更真实的生活。说实话,笔者看的只不过是最低配的24帧/3D,但是,足以走进比利·林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