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纪廉所说,“只有当世界把中国与欧美这两种伟大的文学结合起来理解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充分面对文学的重大的理论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从未忘却“走向世界”的初心,始终通过翻译在世界文学舞台上传播中国故事,讴歌中国道路,展现文化魅力,这也成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那些本来就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海外读者更加关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文学。可以说,中国文学的译介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 能否深刻表达一个民族复杂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人生境遇,是衡量民族文学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各国读者可能并不了解俄国的历史文化,但在读过《战争与和平》之后,就会被其中描写的俄国人民的幽深情感和独特历史所震撼。从这个角度上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跨越时空的全球传播价值。从古至今,曲折的历史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富矿”,唯有写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独特民族故事,中国文学才能更好地打动各国读者、引起共鸣。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学译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的主动译介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仅仅是为了让西方社会更多了解中国实际,将读者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随后到80年代,译介在选材、翻译、出版等各个环节都开始考虑受众,但多是从传媒所有者的利益出发,“传媒本位”色彩浓重。而从90年代至今,译介较多关注译本的质量、数量和销量,其效果少人问津。可见,要解决中国文学在目标语语境中“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尴尬局面,必须树立受众本位观,研究受众的需要与期待,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学作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学译介必须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例如,虽然美国对中文的日益重视为中国文学译介提供了绝佳条件,但其翻译编辑较英国或欧洲的编辑似乎更具“侵略性”,对文本的改写幅度相对较大;而美国的出版商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对翻译文学出版缺乏持久热情;美国的专业读者主要采用原本和译本的平行阅读;目前,美国的高中文学教育已开始引入中国文学素材……可见,中国文学译介须“因地制宜”,对中国文学在不同国家的“落地”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梳理和分析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着选材“水土不服”、文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构建完整的中国文学译介体系,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总结世界各国文学译介的历史经验,为当前的中国文学译介工作提供借鉴。具体来说,不仅要研究非欧美文学作品在文学市场上的传播,如20世纪60、70年代的拉美文学浪潮,还要研究一些突破型作家的成功案例,如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村上春树和中国的刘慈欣等。 中国文学译介是在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渐”语境转变中衍生出的新事物,具有“临界性”。其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两股力量,即“西学东渐”惯性思维的束缚和“东学西渐”新兴力量的“破茧而出”,它们相互碰撞、角力、融合。刚开始是前者力量远大于后者,但随着后者实力的增强和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中西文学的平等对话是未来的发展之势。因此,中国文学译介可分为原本的国内“生产”与“选择”和译本的异域“生产”与“接受”两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各由三种力量构成。 第一阶段由政府、大学和产业协同合作,负责建立中国文学译介的最佳文本库。中国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不可能全部进行译介,而一些汉学家囿于文化的差异和有限的精力也无法全权负责译介的选材,所以文本初始选材必须在本土语境中完成。这一阶段要警惕出现两个关键性的偏差。第一,若是政府起绝对主导作用,包办大学与产业的部分功能,就可能导致后两者发展动力不足。第二,若三者边界意识过强,分离度过高,则可能会影响领域之间的交叉。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的中国文学译介必须最大程度地争取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如何在宏观把握文学译介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完成从主导者向协调者的角色转换。 第二阶段需要将所选文本推向异域的三类主要受众,即以把关人、书评人和译者为代表的受众群、教育系统受众群和译本出版发行的产业受众群。理想状态下这三类群体应该可以同时接触最佳文本库,并由目标语为母语的双语专业人士根据不同的审美和选材目的对其进行再筛选。各方二次筛选后的重合文本即是具有世界性阅读潜力的中国文学作品。它们既符合文学专业人士的鉴赏要求,又适合教育系统内的教学和研究,还能为出版产业实现盈利,兼顾了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的双重需求。所以,中国文学最佳文本库走向异域需要建立双向交流模式,既要“走出去”,主动把文本库推向异域,又要“请进来”,把三类受众中的专业人士邀请到国内,使其有机会充分接触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中国文学译介只有在多方力量共同合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打开海外市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