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排版歌剧《小二黑结婚》 刘海栋摄 近十年来,中国原创歌剧新作不断。但是,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上,无论从知名度或影响力都未曾出现能与《白毛女》(1945)《小二黑结婚》(1953)《洪湖赤卫队》(1959)《江姐》(1964)《党的女儿》(1991)和《野火春风斗古城》(2005)等经典之作相媲美的作品。在创新难度增大、观众审美分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除个别“重大题材”(重点扶持的创作)之外,主动选择以民族歌剧体裁进行创作的团体或艺术家寥寥无几。与此同时,《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复排歌剧的相继呈现,却引发了业界内外的热议与观剧的热潮。当然,民族歌剧与其他形式的歌剧类型并无优劣之分,所有的概念和理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探寻,究竟怎样的创作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并有利于中国原创歌剧未来的前途和良性的健康发展? “当代性”诠释,是中国民族歌剧矗立于现代社会的保鲜剂 中国民族歌剧绝大多数表现的是革命历史题材,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按照固有的经验而言,主旋律题材的艺术创作,容易“政治”先行,以“凸显”教育意义。但通过上述经典作品的共性提取,我们发现,“走心”的创作是“以小见大”的:通过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合理的逻辑、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张力,讲述一个立意新颖且接地气的故事。 以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为例,复排版延续喜歌剧的形式,保留原作中质朴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说唱方式。这部“高龄”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反封建反陋习,倡导婚恋自由,以宣传和推动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这样一个故事在现代社会上演,婚姻法显然不是吸引观众的亮点,而婚恋观却是紧贴生活的热点话题,放置于今日,仍旧具有现实意义。复排剧目的成功,为我们揭示了在面对当今观众群体的现代审美和审美分化中,如何历经一度、二度创作之后,既提高了民族歌剧舞台呈现的质感,又完整地保留其艺术品格。因此,在突出民族歌剧艺术特征的同时,做好“民族性”的“当代”诠释,是民族歌剧与现代观众产生勾连的重要手法。这种“当代性”包含:一、在题材的选择上,贴近时代和大众生活;二、戏剧张力的提升,剧情的精炼和紧凑;三、旋律上写作上的“民族化”(如歌般优美的线性旋律思维),乐队编配上的“国际化”(多声语言和色彩调配的表现力);四、幕与幕之间切换的流畅性,灯光舞美服装道具上的贴合性;五、舞台表演上,声音的松弛,符合逻辑的肢体表达等。 “民族性”挖掘,是根治中国原创歌剧水土不服的良药 自中国歌剧诞生起,一辈一辈的艺术家就以创作中国气派、展现中国风采的歌剧作品作为艺术上的至高追求。历史证明,无论歌剧艺术家在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上有何等差异,凡是流芳于歌剧史,或流传于大众音乐生活之中的歌剧选段,如《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洪湖水,浪打浪》《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红梅赞》《一抹夕阳》等曲目,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华夏神韵。 近年来,不少歌剧艺术家在创作中加大了对于民族民间素材的使用和创编。但仍有个别作品受限于创作者对民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曲艺和方言等知识的匮乏,或欠缺将其加以融合的扎实功力,从而导致一部中国歌剧作品,在音乐上不符合“中国耳朵”的审美习惯,在文学的表达上也不符合汉语语言逻辑和音乐发展互为统一的创作常识。类似作品,在听众中难以产生共鸣,也属意料之中。因此,提升中国原创歌剧创作中的“民族性”挖掘,是根治歌剧艺术这一“舶来品”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一剂良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民族性”挖掘与先锋观念和现代技法并不相悖。首先,文学脚本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在题材的选择、语言风格和文化认同中;其次,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在“依字行腔”、地域风格和如歌般的音乐思维中。不少歌剧创作融入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素材,但因其整体创作技法过于“洋范儿”,没有将音乐与汉语的四声协调好,导致音乐本身因脱离了民族的传统韵律而显得生硬,产生的效果反而与创作初衷背道而驰。 时下,原创歌剧的民族性挖掘已不再停留于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符号性表达。更多的民族风格蕴藏于歌剧语言和旋律的神韵之上。更为出众的创作是将二者糅合,为整部作品的戏剧张力和思想表达服务。继承和发扬原创歌剧的“民族性”是立足国情,扎根生活,切实落实为人民而作的歌剧创作导向,是中国原创歌剧永葆魅力的法宝。 “民族性”不等于“老、旧、土” 成熟的歌剧观不以西方歌剧作为衡量中国歌剧风格和类型的唯一标准。中国原创歌剧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但时至今日,将歌剧创作中的“民族性”等同于“老、旧、土”的观念在歌剧从业者或歌剧爱好者中仍有存在。民族性不是歌剧创作的唯一属性,却一定是本土歌剧区别于他国歌剧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此,我们要理清民族化与国际化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中国歌剧对西方歌剧形态的吸收和借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应尽快将单项引进的模式扭转为双向输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民族性思维,承载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形成了中国歌剧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朝一日,当中国歌剧能像法国歌剧那样在某些层面反作用于原发地意大利歌剧,便是中国歌剧艺术对世界歌剧艺术的伟大贡献。 一如不能给“民族性”贴上老化、陈旧的标签那样,“革故立新”也不是“当代性”的准确表述。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追寻最前沿的资讯,以最高科技的手法应对和追赶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歌剧层面而言,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革命的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或是神话传说、英雄人物等题材,都需要关注当代观众群体的审美,注重歌剧作品的当代性诠释。这种“当代性”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体现在整部作品宏观设计思路上的与时俱进,是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全方位提升中国歌剧的现代质感,是挖掘中国歌剧独特魅力的有效尝试。 综上所述,中国原创歌剧的民族性和当代性探索,应在保持民间素材的独特神韵与当代风格的完美统一中,令观众产生“既熟悉又陌生”“既传统又现代”“既好听又好记”的审美感受。这,便是中国原创歌剧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