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毕淑敏:书和旅行,是飞向天堂的两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青年报 newdu 参加讨论


    
    
    
    
    
    温饱之后,“青睐”带您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4月16日,《北京青年报》第33期青睐讲座的现场迎来了一位“女神”作家,她就是被誉为“文学白衣天使”的毕淑敏老师。
    这一次,毕老师变身“旅行者”,携新作《美洲小宇宙》,带领我们从北极点走到南极洲,从非洲来到美洲,进行一次触及灵魂的心灵之旅。
    为人谦逊低调的毕老师在讲座开始前一小时便抵达活动现场,让工作人员大感意外。活动伊始,毕老师的一声“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们好”更是迅速拉近了和粉丝的距离。现场的许多年轻读者都表示自幼受到毕淑敏老师的作品影响,对整个世界和生命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有一位“迷弟”在提问时后悔自己来得较晚,不能坐到前排和老师近距离互动,当即被毕老师邀请上台面对面进行交流。当天到场的读者朋友职业构成十分丰富,一位中学教师带着北京市中考原题涉及毕老师文章部分,现场请教。毕老师笑称“一见到语文老师就很紧张”。
    整场讲座,毕老师不疾不徐,幽默风趣,结合自己多年旅行之见闻,和大家分享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幸福的求索,让人深刻感受到行走的力量和语言的魅力。
    风和日丽,就让种子发芽吧
    今天和大家说说旅行吧,因为我这两年连续在写关于旅行的书。今年夏天会出版的是去北极点的书,现在正在写的是去南极洲的书。2016年,我从北纬90度到南纬66度,掐指一算,跑了155个纬度。
    有人问为什么你要如此忙碌地在地球上跑来跑去?两个原因。一是我年轻时在西藏阿里当兵,十六岁半离开北京去了藏北高原,就是孔繁森生前最后工作过的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
    我在那里知道了西藏是地球的第三极,当时立下愿望——今生今世倘若有一天,我有能力的话要到地球那两极去看一看。这个愿望从十六岁一直差不多到六十六岁,真的是藏了半个世纪。我们心中有种子,不知何时埋下。如果风和日丽,有了适宜的温度,终有一天真的会发芽。
    再一个原因,和年龄有关。年纪太大时,有一些地方,你想去,人家不一定让你去。我到北极点和到南极,几乎都是当次旅行队伍中最年长的女人。人的一生要有安排,要有计划。即使你年轻,计划也要从年轻时做起。时间对任何人都公平,都是向前方射出的箭,永无回头。要对自己的一生有个妥当安排,让它变得丰富多彩并且更加幸福。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物质状况和祖祖辈辈都不一样了。特别是这30多年以来,迅速积累了物质财富,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后如何寻求幸福?不再是我们的本能满足了温饱,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要由精神层面去完成继续追索幸福这个人生的终极目标。
    读万卷书,行十万里路
    感谢北青报给我的这份信任,在这大好春光时分,和大家交流旅行对我们的意义。刚才我给北青报的题词板写了这样一句话:“书和旅行,是飞向天堂的两翼。”这是从古人那里照搬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给我们指出的一种人生方式。
    “读万卷书”这件事情,由于电子科技的进步,变得比过去容易多了。不要说竹简那会儿,就是有了印刷术,一本书的发行也很受限。一个人一生能够读到的书,也是有限的。有了电子阅读,达到读万卷书这件事,就没有过去那样难了。
    但是“行万里路”,仍旧不容易。古人说这话的时候是唐朝,唐朝就要行万里路,那么到了现代,一个人是不是至少应该行十万里路呢?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一定要走那么远?远方有诗意啊!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很容易磨损掉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敏感,思考变得刻板迟钝。繁琐无趣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让人不由自主以为天下就是一口井这么大。到远方去,接触不同时空的文化,心灵受到的震撼绝非是在房间里呆坐可以想象出来。身体和灵魂一同去远方。
    中国的遣词造句非常有道理,比如说“体会”,就是你的身体也要有所感悟。比如说“体察”“体验”“身体力行”等很多关于身体的词组,常常忽略了身体的参与。我们以为思考只是大脑层面的工作,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去旅行,如果到远方,眼耳鼻舌身就会全方位开动起来,新观察新体验,不一样的感受或许会对既有观念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碰撞之中,也许会对自己有新的发现,对生命有新的感悟,会对自己人生计划有新的认识和调整。
    有人问我,你去过七十多个国家,最困难的行程是哪里,我说最困难的是你决定要走出去那一刻。大概七八年前,我决定要到叙利亚去。我觉得那里可能会打仗吧,打起来有些古迹可能就看不到了。和旅行社联系,人家说可以在全国范围招募,组个团。我问了价格,觉得还行,就等着组团出发。隔了段时间,旅行社说在网站发布了招募去叙利亚的信息,全国已经有6人报名了,不过价格要上浮。原来的报价是基于15个人加上导游16个人,才能从航空公司拿到折扣票,订酒店才会有一定优惠。现在只有6个人,不能派导游,也没优惠了,要涨价。我说再等一等,等到15个人吧。旅行社语重心长对我说:“毕老师,您要是再等,这6个人也没有了。”我说好吧好吧,就这样出发了。我们看到了完整的巴尔米拉古城,现在已经在炮火中严重损毁。
    追求幸福,殊途同归
    好的旅行,可以增加幸福感。幸福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追索的人生终极目标。德国的大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人活着的唯一目的是让自己幸福。英国的哲学家休谟说过,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
    人们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小目标,包括“1个亿”。然而大目标是什么?大目标不是10个亿、100个亿、10000个亿。小目标可以不同,大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让我们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因为幸福不仅仅是身体的诉求,它的最高阶段是灵魂的铸造。
    我特别喜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的金字塔理论。金字塔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温饱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是爱与被爱;第四层是尊严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好的旅游,应该能增强幸福感。让我们在一己温饱以外增强见识、开阔眼界,让人生丰饶,变得更有力量,襟怀更加阔大。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世上有三件事不可俭省。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健康,再有一个就是旅行。我觉得中国社会到了现阶段,绝大多数人已经超越了温饱线,不再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操劳终生。既然温饱问题已然得到解决,我们就要主动向金字塔的更高层次攀登。现在很多人依旧在第一层徘徊,温饱了继续温饱,变成奢侈和浪费。最怕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某种应该改变的陈腐观念所控制,按着它无声的命令决定自己的行为,深陷其中却不自知。当超越了温饱,就要一层一层往人的需求金字塔高层攀登,直到登上最高一层。它就是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发挥。
    旅行可以帮助我们具备更辽阔的眼光,看得更远,也看得更久。不仅向前看,也可以向后看。不断受到冲击,挑战我们既有的观念,有可能产生一种美好的潜移默化的触动。
    互动
    问:请问您在旅行之前会做什么样的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旅行?
    答:没有一定的安排,审时度势,听从内心。当你听从内心的话,在一个目的地抵达以后,就会有新的好奇心跳出来启发你,要到新的地方去看一看。我有的时候会自由行,更多时候是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出发,人多力量大,有人专门做攻略,有人专门负责办签证。比如去伊朗叙利亚等国时,大部分保险公司不肯出保险,属于一级战乱地区。我想万一有个意外,大家应该有个安心的底线。有伙伴就找到了可以投保的公司,每个人投了500万身故险。胜利归来,大家在首都机场分手时开玩笑地说,保险失效了,500万没希望了。
    旅行计划这事儿不必特别焦虑,先去眼前特别想去的、条件又比较成熟的地方。最好能和好伙伴一起走,可以互相支援,让旅途充满欢乐。如果可以有这方面的专家参加就更好了,会给很多提点。集思广益,找好朋友,找专家,在金钱上稍有迟疑的时候,只要在经济许可范畴内,想一想弗洛伊德说过的话。这几个条件满足了,即可出发。
    问:现在在孩子旅游方面有很多争议,您觉得孩子从几岁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旅游是比较合适的?青少年的旅游资金比较紧张,您对穷游方式有什么建议?
    答:我觉得女生还是不要穷游,男生身体好的话可以试试。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因为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行中会有很多我们预料不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发生。不要以省钱为第一目的,钱不够的话可以慢慢攒一攒。旅行也不是非要到特别远、特别奇妙和艰险的地方,只要走出家门,十里不同天,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即好。
    举一个小例子,我有一年到不丹去,不丹号称是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国家。它有一个幸福研究所,研究出一个幸福试卷。幸福试卷有几百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能够说出你家附近200米内所有植物的名称吗?”我看大家都在摇头,看来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很少。有一次也是在北京,我提这个问题,有一个小伙子站起来回答说,我家周围200米内没有任何植物。我说,北京也不是荒漠,还有这种地方吗?请好好想一想。他仔细回忆了一下说,哦哦,可能有杨树吧。
    不是没有植物,是我们忽略了它们。所以让孩子们从小训练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现美好、发现春天,并不在于要花很多钱,走很远的路。一定要多么隆重,多么复杂,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家庭的具体状况不一样,包括孩子的天赋和成长历程也不一样,你可以因地制宜。道理上明白了,相信家长们可以审时度势决定什么时候带孩子出去。做父母的记得让孩子多读书,多看这个世界,多发现美,多有慈悲心,这些都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问:2008年您出去旅行赶上汶川地震,在船上组织捐款,结果从欧元、美元中突然发现了人民币。我对这个故事的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就是四川人,2008年的时候是高中生,亲身经历了地震,我想请您分享一下当时的心情。
    答:当年环球旅行的时候,赶上汶川地震,我说我们要做一个捐款,当时船上只有我们6个中国人,1000个外国人。同伴们说人家要是不给咱们捐,是不是有点丢脸啊?我说他们不给咱们捐,是他们丢脸,我们要是不做捐款这个事,是我们丢脸,所以一定要做。我们约定,我们捐美元、欧元或者日元。捐款反应很热烈,船长和我说绝对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船长报出捐款数字,说里面还有人民币2000。我回来以后问是谁捐的人民币?大家都说不是自己捐的。船长后来告诉我说,在我们这艘巨轮的轮机舱里,有中国海员。我说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中国海员?船长说我们的纪律是底舱的海员永远不能上甲板。
    我去给北川中学授课,讲的是我的散文《提醒幸福》,收入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半学期册。那是他们地震后第一天复课。课堂上我问了一个问题: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没有经验,语调挑高了,它像一个问句。北川中学的孩子们一块回答“我们”。
    我当时想,天呐!他们灾难深重有的爹妈故去,有的同学就死在眼前,至今还住在帐篷里,哪里谈得到幸福啊?我问,请说说你们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说,别人都死了,我们还活着,我们难道不幸福吗?就是如此的简单、朴素而有力量。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原来记不住中国有那么多省的简称,但是现在全部记住了,因为中国所有的省市、直辖市的车我全部都看到了,上面标着简称,这难道不是幸福吗?
    问:现在有一些大学生会给自己规划一个间隔年,不参加工作自己去旅行,也有很多职场人辞职专门去旅行,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支持这种做法吗?
    答:这是现在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要大致有整个的规划。不必人云亦云,在某一个阶段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做什么。旅行这件事需要时间、金钱、身体、勇气。如果这四条都具备,就可以去做。不过,大学刚毕业就要出去旅行,只能是穷游,也需要家里的资助。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旅行要让你的眼耳鼻舌身,基本处于良好状态。太穷游,我持保留意见。因为你要不断地操心,今天晚上住在哪儿?吃什么呀?走了那么远,主要目的是看风景和文化,要去感知大自然,需要能量。要温饱足,才有能力观赏。
    问:您的一篇文章《洞茶》进入了北京中考题目,想知道毕老师当时的写作背景和背后的意义。
    答:我在西藏阿里的时候,部队发茶,一大块,有二点几公斤。茶饼上面有竖着的三道压痕,我当时以为这个茶叫“川”字牌的茶。自从离开西藏阿里,我再也没有喝到过这个茶。我到处找,找遍了四川也没有找到。后来我在湖北赤壁,突然寻到了这个茶。那三竖道并不是“川”字,而是据说当年做砖茶的老板不识字,为了让自己轧出来的茶和别家有所区别,就用他的三个手指头在每块砖茶上竖着划过留个记号。
    我重新喝到那个茶,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我在西藏阿里呆了11年,从16岁到28岁,天天喝这个茶。所以我不能够喝锡兰的红茶、龙井茶、乌龙茶等所有的茶,它们名气再大,我都觉得没有这个最朴素的、最简单的砖茶好喝。别的茶可以让我们清心、雅兴,生发种种禅意,这个茶在西藏阿里是可以救命的。茶叶子和茶梗都非常老,含有大量茶碱。茶碱在高原地带有兴奋呼吸、兴奋心脏的作用。那时候,如果一个人呼吸急迫,手头没有其他抢救措施的话,赶快熬煮最浓的砖茶让他喝。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么浓的茶又大口喝,太不符合一般的茶道了。我觉得茶本身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并非一定要有什么样的模式,不可人为分成上中下的欣赏等级。一个植物和当年的边防军人,有这样的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情谊,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了。
    问:是什么促使您弃医从文,在从文的路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答:我写作的动力来自两点。一是西藏严酷的自然环境,给那时年轻的我以巨大的冲击。眺望雪山,心想雪山可能存在一万年了,而我最多可能活50年、70年,最多100年,还有可能很短。生命不易,如此脆弱短暂,我这一生该如何度过呢?
    二是我在部队开始当卫生员,后做助理军医、军医。和平年代人们不容易亲眼目睹死亡,但医生是个例外。医生除了看到很多夭折的生命,还会看到自然而然逝去的生命。年轻时必须直面死亡的经历和身处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我觉得生命有稍纵即逝的性质。
    从北京到西藏阿里的巨大落差,在我生命中打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我有时候端详自己的手,不是佩服它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而是佩服它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挽救过一些人的生命。做医生和病人生死相依的感觉,刻骨铭心。
    在我心底,从未真正弃过医,感谢医学给予我的严格训练,让我从生理上明白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解剖学知识,感谢后来的文学经验和心理学的学习过程,感谢我自己走过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感谢我的父母。它们全部黏合在一起,成为今天的我。有了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对,但确确实实是真诚的,愿意和更多的朋友们分享。
    旅行照片由毕淑敏提供
    整理 夏末 实习记者/陈舒雨
    摄影 麦子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