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谜砂》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刑侦故事因为触及诸如暴力犯罪、经济犯罪等许多鲜为人知却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容易获得民众的关注。而刑侦题材电视剧用电视艺术的手段破解、揭示这些犯罪行为,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东方卫视前不久播出的刑侦题材电视剧《谜砂》不仅获得了骄人的收视成绩,还在业界和观众中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仔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电视剧的文学性强,具有人性书写的深刻性和现实感。创作者没有将思路局限在以往类型创作的条框之中,而是大胆创新,实现了刑侦剧的类型突围。 这些年,本土原创影视创作从欧美借来了一个概念:类型创作。这是在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等话语环境下诞生的概念。生产达到了一定规模,市场就对上游生产提出了需求分类。在订单压力下,工业生产为了提高效率,开始流水作业。但流水作业必须根据成功经验,进行要素的细化研究和配置组装,这就是类型影视产生的逻辑。类型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有其充分必要性,本土原创影视的确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但类型创作一旦被订单牵着鼻子,往往走偏。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刑侦剧,曾经为了扩大收视地盘,在镜头语言里加大血腥、暴力甚至诱导犯罪的影像比率,制造重口味,这些做法直接导致有关主管部门出台黄金时段不得播出凶杀暴力涉案剧的政策。类型剧创作有其艺术规律,不掌握这些规律和要素,作品可能不具有“标准体态”。但如果一部作品只局限于搬运、重复几个“类型”要素,作品也必定不具备打动人心的思想品质。电视剧《谜砂》引人注意的,恰恰不是刑侦剧的“标配”要素,而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掌握和真实揭示。这些具有“文学相”的变化,表现为人物性格饱满有层次、命运曲折动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具体而言,作品以追踪利用韦陀散制造毒品的毒贩为主线,以“一正两反”三个并列的男性,即缉毒局的大队长齐雁南、副局长戴文星和毒贩柯世兰为核心人物,从他们身上牵出各种人物,牵出身世遭遇,牵出故事走向。我猜想编剧的本意,齐雁南是男一号,戴文星是反一号,但由于反一号和反二号柯世兰演绎出色,呈现出并列主角的效果。三个男性戏份势均力敌,一直纠缠到最后一集,以反二号被打死、反一号被抓捕告终。使他们紧紧纠结在一起的是“职业”:齐雁南和戴文星都是警察,过去是师徒,现在是上下级,关系紧密;齐雁南和柯世兰是侦查与反侦查、追捕与被追捕的关系,是天敌。戏剧元素埋伏在三人关系的变化中,一直被当作偶像的戴文星居然是潜伏在缉毒局的内鬼,随着他的一点一点“浮出”,戴文星和齐雁南的内心戏做得很足,信仰、忠诚和背叛因为联系到具体的人和事而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判别和意义。无论从道德还是伦理层面,戴文星都是个反派。作为一个警察,他背叛了职业;作为一个丈夫,他背叛了妻子和婚姻;作为同志,他背叛了友情。但戴文星这个人物的精彩不在于他的“十恶不赦”,而在于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逻辑然后一点点堕落的可悲。作品从一个偶像式英雄在金钱和美女面前蜕变的逻辑出发,交代他对因歹徒报复性地注射毒品而患病的妻子的既爱又无奈的复杂感情,交代他对战士的既爱又怕的内心。这是一个人违背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妥协的恶果。作品里的三个男性代表了三种人生:一个人的坚守,一个人的蜕变,一个人的野蛮生长。三个人物之所以出彩,除了性格的层次化设计,三个人物台词风格和身体语言都有很强的识别性,演员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作者还在刑侦故事中加了点情感元素,很少出现血淋淋的场面,也没有动辄用床戏吸引眼球,而是用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在驱动命运的变化、故事的发展。三个人物的最终命运,表达出价值取向。这种从塑造人物入手,提高电视剧的文学性和现实感的做法,实现了刑侦剧的类型突围,值得肯定。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理论评论室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