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明星片酬畸高,对影视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公众形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购播工作管理的通知》,从规范电视剧购播工作入手,遏制明星片酬畸高的不良倾向。人们不禁要问—— 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也加大了影视投资的市场风险,造成“投资人给明星打工”的畸形现象,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在中影、华谊、博纳、光线、星美之外,近几年来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等互联网企业以及万达等影视下游企业纷纷进军,再加上成百上千的中小影视公司,使制片业形成了群雄并立的“战国”格局。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制作机构数量从2874家增长到了10232家。每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六七百部,电视剧产量亦达四五百部,1.5万至1.7万集之巨。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中国电影银幕从2003年的1923块,猛增至2015年的31627块,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则为影视作品新增了播映和赢利渠道。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这种“哄抬物价”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行业内明星片酬的“硬起飞”,另一方面却因挤占制作成本而导致作品质量的“硬着陆”,从而使影视制作陷入了恶性循环。可以说,片酬飙升是影视产业的“热症”症候之一。高片酬本身不是罪,但反常的规模化超高片酬,就是市场极度膨胀之后的病态反映。 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蜘蛛侠》《美国队长》《纳尼亚传奇》《权利的游戏》《傲骨贤妻》《绝命毒师》,甚至包括《指环王》《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詹庆生,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军旅影视制作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