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纪录片《本草中国》:后“舌尖时代”的致敬之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赵志伟 参加讨论


    
    纪录片《草本中国》海报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一度席卷荧屏,如CCTV 2的《健康之路》 、 CCTV 4的《中华医药》 、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 、北京卫视的《养生堂》等。但近年来,自各种综艺真人秀电视节目如涛涛大浪霸屏后,除电视剧外,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几乎很难与之匹敌,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更不复当年之勇。不过,随着6集电视纪录片《本草中国》征战江苏卫视周五黄金档落下帷幕,首轮试播CSM 35城平均收视率达0.713%,豆瓣评分高居8.4,微博话题讨论量破2亿次,给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注入一针强心剂,也成为国产纪录片领域继《舌尖上的中国》以来,少数几部口碑上佳之作。
    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众多《天天饮食》类的电视美食节目中杀出重围一样, 《本草中国》同样跳出以往中医药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窠臼,另辟蹊径地重拾观众信心。不同的是, 《本草中国》更多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做法,虽不能说是亦步亦趋,却在文化视阈、叙事结构、影像风格、解说特色、制作流程、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给人留下似曾相识之感。
    《本草中国》聚焦传统中医药题材,与中华美食、中国功夫等可谓如出一辙。长期以来,这类题材也并非没有影视作品涉及。以传统中医药为例,曾经火遍国内的韩剧《大长今》就是古装爱情故事包装下的传统中医药在韩国的当代传播和变异。只不过在国内,包括美食在内的涉及吃住用穿行及生老病死等题材的影视作品,向来就事论事的多,缺乏视觉影像的现代包装和文化视阈的当下审视。纪录片《本草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改旧的叙事模式,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以人文视角打通上下古今的行业脉络,既接地气又不失大气,让中华民族累积数千年的饮食、中医药文化智慧在当代中国人身上得以延绵和展示。这种叙事思维的转换,如春风化雨般诉诸具体的视听语言之中, 《舌尖上的中国》开风气之先, 《本草中国》紧跟其后,这在两者的片名中亦可见一斑。
    如此文化审视的结果是,原本已经由于同质化竞争导致越来越俗、越来越失去观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美食节目、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突然如久旱逢甘霖,一举之下转俗为雅,甚至大俗大雅、雅俗共赏起来,获得市场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的双丰收。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两部纪录片的解说词上。“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如此“舌尖体”的解说特色,将很多北方人一日三餐几乎常吃的馒头,穿越历史文化的烟云,刹那间使其高雅起来,似乎人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麦黍文化、是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深沉历史的凝练。 《本草中国》亦然,无解说不成片。“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 。道地药材,地道炮制,这是一场关乎最好的较量,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谈,更是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尽管这里“舌尖体”并不十分坚挺或刻意凸显,但解说透露的中药材地域之特色、炮制之匠心、传承之不易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历史之厚重乃至生命哲学的意味,很显然观众可以轻易读解出来,这与《舌尖上的中国》之中华饮食背后所凸显的文化肌理是一致的。类似的解说,在《本草中国》里随处可见。
    叙事结构上, 《本草中国》跟《舌尖上的中国》更为接近,每集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里由若干小故事组成,平行推进,前后呼应,通过具体的人和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中药材生态状况。目前已经播出的《本草中国》共分6集,分别为《时间》《年华》 《双面》 《境界》 《相遇》和《根脉》 。如在第一集《时间》中,片子以新疆红花及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等几味药材为轴,将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生命意识灌注其间,在讲述药材与人的故事中把本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密码娓娓道来,以点带面,绘就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药画卷。从事手工炮制红曲半辈子的浙江桐君堂老药工王良春、打理400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第11代后人陈永涓等等,他们的传奇坚守和匠人精神呼之欲出,发人深省。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 《本草中国》的影像之精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是两极镜头的灵活调动,令不少观众着迷不已,看后深悔自己没能早学中药专业,这跟当年人们观《舌尖上的中国》后嘴馋舌颤一个道理,以至于该片被称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本草版” 。
    不管是不是直接受《舌尖上的中国》启发, 《本草中国》在整个制作流程和观众审美心理的把控上也都与之一致。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央视大片,完全按照欧美商业纪录片的套路制作,包括叙事结构和对影像的控制。 《本草中国》则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云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制作,背后是中国首家纪录片专业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主力团队,总导演干超本人就任该频道总监。两者所追求的基本方向都是传播大众化,主要竞争对手都是欧美商业纪录片,这直接制约着《本草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流程不能是个人作坊式的敲敲打打,而是工业化的严谨作业;美学风格不能是晃晃悠悠的跟拍和慢慢腾腾的节奏,而是节奏明快、剪辑流畅的影视大片。特别是这样的纪录片还寓知识于审美,满足了大众文化时代观者的娱乐新需求,可谓是两全其美。
    如果说当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横空出世令人叫绝,那么如今的《本草中国》从试播第一集开始,就摆脱不了尾随其后的嫌疑。再加上解说词的用词不当或错别字较多,令《本草中国》备受指责,甚至针对个别药材的认知有观众也认为值得商榷。因此,即便其故事精彩、叙事精心、视听精美,总体而言仍属于后“舌尖时代”的致敬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