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给方言歌曲一次亮相的机会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北京晚报卢世伟 参加讨论


    新的音乐节目《十三亿分贝》最吸引我的是“方言歌曲”这个在华语乐坛几乎没有被单独对待过的音乐课题。
    方言歌曲从前基本是只存在于民歌领域的,而在流行歌曲领域中,方言演唱的普遍被接受,在新世纪之前,只有粤广地区的粤语歌曲和台湾地区的闽南语歌曲这两支而已。流行歌手的演唱作品中出现方言,基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歌手纯为展现演唱技能或出身特质的才艺性展示,另一种就是走世界音乐路线的歌手在歌曲中嫁接一些民间音乐元素的采样,如原生态民歌或是戏曲片段,但也都是偶然的灵光一闪,全是个例。新世纪之后,民间曾流传过一些用方言改编的流行歌曲,如纪敏佳曾在超女比赛时逗乐唱过四川话版的《江南》等,这显然属于戏耍的范畴,而真正给我深刻印象的方言流行歌曲,要算是2005年底武汉女孩段思思用武汉话演唱的说唱歌曲《信了你的邪》,但这首歌的影响也仍然只局限于民间。
    我印象中方言流行歌曲第一次引起媒体热烈关注,则要算是2010年陕西歌手马飞用西安话演唱的《我能chua》,马飞这首歌的备受肯定之后,各种民谣歌曲的创作中,方言就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使用,目前很多有着较高口碑的民谣音乐人,如张尕怂、衣湿乐队、五条人、莫西子诗等都大量使用方言进行创作和演唱。另一个使用方言较多的音乐类型就是嘻哈说唱,像《中国好歌曲》中备受好评的谢帝都是典型代表。
    方言歌曲因此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此时仍还不足以形成气候,主要原因在于它还处在一个分散式点状化发展的状态,像一颗颗的珍珠散落于各处,需要有一根线把它们都串起来才能成为一件耀眼的珠宝首饰而受人瞩目,需要由点及面的汇总起来,才足以形成派系在乐坛中占有一席之地。马力导演做《十三亿分贝》,显然是要给方言歌曲这样的一个穿针引线和归纳汇总的机会,如若成功,整个华语乐坛是要给马力记上一功的。
    但是马力毕竟首先是个导演,用综艺秀的方式来给方言歌曲这样一个上位的机会,这是他的另一种“处心积虑”。毕竟,有趣是这个时代接受的通行证和传播的风向标。方言歌曲的第一特征其实就是有趣,一种陌生的发音习惯中所包含的谐趣感,一种带有显著民俗特征的拉近感,很容易让受众在瞬间因为好奇新鲜而对它发生兴趣,马力就及时地挖掘到方言歌曲的这个特性,然后像做明星表情包一样把方言歌曲的趣点一个一个提炼出来并叠加起来集中抛给观众,最后形成一个有趣的明星形象,观众会因为这种带有猎奇性质的谐趣迅速地接受下来并传播开去——马力用了一种类似于包装网红的模式来包装方言歌曲,显然是一种讨巧而又聪明的做法,可以想见,这个节目之后,一大批带有奇趣段子色彩的方言歌曲会迅速大范围流传开来。果不其然,节目7月8日在爱奇艺才播出一天,两位西安选手范炜和程渤智的《西安人的歌》就成了各大音乐APP的热播歌曲。
    但如果就此把方言歌曲处理成了网红爆款,这对于真正爱音乐的人来言,也会是件十分恼火的事情,所以我难免还是会有一些担心和质疑,毕竟在我的工作当中所接触到的大量优秀方言音乐作品,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表达的严肃性上,一点不输于甚至更胜于很多非方言作品。马力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他说,目前播出的节目更像是开门笑脸迎客,先让大家轻轻松松笑着入门,接下来,就会开始有更多有内涵有高度的方言作品在节目中逐一呈现。
    另一个担心则在于,像所有的音乐综艺秀节目一样,《十三亿分贝》 一样包含着选秀的晋级制度,晋级本身就代表着优劣判断的标准,就会对大众形成一种示范。而从目前的节目呈现来看,选手们的晋级似乎全无标准。而马力是这样解释的:这个节目的定位是“方言音乐大赏”而不是“方言音乐大赛”,“赏”和“赛”一字之差,代表的却是方向性的南辕北辙,而马力认为,正因为中华文化中方言的种类太多,各有各的规律和特性,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因此相互之间并无可比性,如果硬要高分出个高低上下,那倒失去了做这个节目的意义。节目的最后,并不会分出所谓的一二三名,而是将大家共同认可的不同种类的优秀方言作品做一个集中的共同展示。
    还有一点观望和期待,就目前来看,方言歌曲主要呈现的音乐体式,还是集中在民谣和嘻哈说唱两大类别中,方言歌曲还可以有更多的姿态呈现吗?看来还需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