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天涯藏珍 梵像古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海南日报 刘亭亭 参加讨论


    
    沉香木雕观音像
    
    清代鎏金弥勒佛像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糅合,演化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体系,在其各自的传播和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和时代风格的佛教艺术,其中以造型各异的佛教造像最负盛名,海南省博物馆藏清代鎏金弥勒佛像及现代沉香木雕观音像,便是海南地区馆藏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
    笑口常开笑痴人
    海南省博物馆藏清代鎏金弥勒佛像,铜质,全身鎏金。髨首,头部相对较大,修耳垂肩,满面笑容,笑口大张。坦胸露腹,一手握着一只口袋,一手持一串佛珠,串珠制作略微粗糙,近似方形。从面部等地方还可看到所髹金漆,部分已剥落,从其外貌特征来看,是五代以后比较典型的弥勒佛造像样式。
    清代鎏金弥勒佛像这种大肚弥勒佛是在五代时期开始出现,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江浙地区的一个叫契此的僧人。据记契此和尚为明州(今宁波)奉化人氏,大腹便便,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他总是手握禅杖,杖上还挂着一个布袋,被人们称为“布袋和尚”。传说契此还能示人吉凶,并可预知风雨。后来契此在岳林寺东廊下的青石上坐化,留下一偈(佛经中的唱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此后人便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弥勒菩萨的塑像很多也被依照契此模样塑成笑口常开、坦胸露腹的胖和尚形像。关于大肚弥勒佛还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确实把大肚弥勒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刻画得极为准确,堪为弥勒佛的最佳写照。
    柔美沉香木雕观音像
    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最为熟知的佛教形象,本名为观世音菩萨,后在唐朝太宗年间,为避讳李世民姓名中的“世”字,才由原来的观世音菩萨改为观音菩萨,此后观音叫法日渐普遍,观世音的名字则被渐渐淡忘。
    海口市博物馆藏的这件现代沉香木雕观音像,观音呈半跏趺坐式,弯月眉,白毫位于两眉之间,双目微启,面容安详,姿态生动传神。双手附于胸腹之间,似握有一卷经书,赤足,盘腿曲肱而坐。人物肌圆骨润,身披长衫,衣袖宽肥,长裙曳地,衣褶纹饰雕刻流畅,造型优美,显示出女性的柔美。雕像木质细腻,肌理还有少量的油线分布。
    南北朝前后观音菩萨的形象仍带有印度观音的特点,是男性的形象,有些早期观音塑像可以明显看到嘴上部的小胡子。从这件现代沉香木雕观音像来看,是一为温婉的女性形象,应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观音造型。唐朝女性的地位有大幅度提高,武则天就曾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同时女性观音的慈悲形象也易于被民众接受,这样女性观音在唐代开始出现,自宋元以至明清,女性观音形象就完全定型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