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路资本大量涌入影视行业,现在很多影视机构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买下某部IP,然后说,“买完小说预算已经很紧张了,委屈编剧体谅一下,稿酬打个折吧。”等等。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编剧在只保留了剧名和小说人物名后,很可能需要全部推翻重写,写着写着,一个脱离原小说、全新架构的故事应运而生。剧目火了,导演演员享尽红利,编剧却被无情地抛之一边;剧目如果反响不好,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编剧是个“脑残”……编剧王力扶曾说,她不在破麻袋片儿上绣花。可是对于很多没有话语权的编剧,往往要干在破麻袋上绣花的事儿。资本和剧本就像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和坚持不懈的乌龟。 前段时间,我还遭遇过这么一件惊悚的事儿。我给一家互联网企业资金做支持的影视公司发过一份原创剧本大纲,过了几天,他们约我见面详聊。负责人带着几个策划走进来,几个策划开始给我洗脑,比如建议我在大纲中加入什么男男CP、女女CP、父子CP、韩剧元素等等。其实,说白了,他们话里的意思就是想让我扒扒《来自星星的你》,抄袭下《太阳的后裔》,事后,我跟几位编剧好友私下聊天吐槽这件事,发现不光是我,他们也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不稀奇。大家都觉得,很多时候,为了在审读剧本中秀一下智商和存在价值,有些头顶文学策划和剧本总监的审读团,以资本的意图为意图,其实和真正的剧本创作根本不沾边儿,他们脑洞出各种CP,来刁难编剧按照他们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全霸占着创作自主权。在失去平等合作的前提下,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剧本质量,拖沓着项目的进展。他们看剧全凭个人喜好,理解不了剧本的文学内涵,看任何剧本都会说故事老套、偏离“90后”喜好、矛盾冲突不够激烈等等意见的八股。原本可以相互信任,互相依赖的合作关系,不知何时竟演变成了一种对立的立场,资本变成了审判的法官。 那天我离开那家公司的时候,他们打着非常想合作的幌子,极力给我推荐了他们正要改编的另外一些IP项目,并提出“海选编剧”的概念。一听海选,我吓得本能地拒绝了。对方问为什么?我说:我虽然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编剧,但不喜欢海选,就不跟这儿自取其辱了。 从那家公司出来以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海选编剧”这种荒唐的概念,我原来只是一个编剧,想好好写剧本,但现在也不得不思考编剧与资本的关系了,我想是资本大量涌入后,改变了写作这门手艺的门坎吧。门坎降低了,资本要求回报的速度快了,忽略创作专业性的人多了。揭开当下资本乱象的幕布,等IP热过去,当我们数以万计的剧集被无情尘封,落满尘埃;当下一个投资热点出现,资本奔新目标去了,我们创作者还要留在这片土地上,还要继续写下去。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坚持写作的水准,而不是随行就市。 如何在这场赛跑中,打赢漂亮的一仗,我觉得坚持原创是最好的武器。从著作权及版权应用制度上,坚持原创就是拥有了原创的自主权,而一个剧作家就是以坚持原创、表达自我为己任,而不是嚼别人嚼过的馍,不是在别人基础上一味地改编,步别人的后尘。 我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一、继续加强专业训练,不能让乱拳打死老师傅。虽然我还不老,也要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二、作为长期伏案工作的行业,科学的作息是保证长期作战的保障。我现在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身体状况比以前好了很多,建议编剧同胞实行我的策略。另外,提到创作,就不得不提关于维权那些事儿。我也曾跟维权打过一次擦边球。合作一方想在我的名字署名前,加上他女朋友的名字,我坚决不同意。他就不想给尾款了,而且连署名也不想给了。那时候我还没有找到组织,就很冒失地向电影文学学会的余飞打了个电话咨询这件事儿。后来在余飞和王飞律师的帮助下,我开始搜集证据,准备应战。而对方一听这阵势,加上另一制作方从中协调,才平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维权官司……只要我们还在创作,侵权就一直存在,所以,保护自身权益势在必行。 由于年龄的原因,大多数人喜欢用“90后”编剧称呼我们,找上门来的合作方也经常会说,你们“90后”编剧最了解“90后”喜好。其实,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种盲目的划分,很多时候直接框定了年轻编剧的创作类型。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不仅要了解“90后”,更要了解人之本性,我们是作家,是编剧,是有悲悯之怀的写作者,敬畏文字,真诚创作,这是我们顾盼世界的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