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育群的《己卯年雨雪》不仅让日本人了解了“中日战争”的真相,同时也让日本人体会到他们的前人,在中国战场上对“为何而战”这个问题的痛苦反思和觉醒。所以,我相信这部书必定能对今天的日本产生有益的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唤醒日本人这段不愿意被提起的黑色记忆,促使广大日本人民反省战争的教训,同时也可以打击日本右翼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之类的翻案活动。这些都是有益于日本的,可以推动日本彻底告别军国主义,变成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 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未能出现一部真实反映“中国战场日本兵”的文艺作品,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在中国,“抗战剧”又把“日本鬼子”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了。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己卯年雨雪》这样非常真实的作品面世。《己卯年雨雪》另辟蹊径,从中日两国的视角来写这场战争,小说开篇竟然是以日本女人到中国战场探寻慰问侵略者夫君开始的,进而零距离描述作为侵略军的日本年轻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的复杂心路历程。小说从两国不同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到两国当时不同的道德观,展开了一幅战争与人性的宏大画面。从日本方面来看,该作品十分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这场战争中日本兵的形象。 让我非常震惊的是,书中日本兵武田修宏的形象,好像就是写我丈夫元山俊美的,武田修宏的生活原型简直可以说就是元山俊美,他仿佛穿越时空惊人地与元山俊美重叠起来,活脱脱地“再现”了。元山俊美在书中复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听说熊育群为了写这部书,仔细查证了当年的历史史料,深入研究了当时人们的心态,又亲自到中日两国民间去采风,前后花了14年,这才提炼出日本兵武田修宏等人的真实形象。我深深感到,熊育群对这部作品的确是呕心沥血,经历了“十四年磨一剑”的修炼,才使这部作品达到了如此非凡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元山俊美来到中国的时候,还是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人,甚至还没有脱去脸上的童稚,还来不及思索“战争”意味着什么,就被推上了异国他乡的屠杀战场。来中国之前,长官们告诉他们,到中国去是为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是为亚洲人民造福。然而,元山在中国看到的残酷现实,使他不得不开始思索:“我在中国看到的,到处是惨无人道的杀人放火,根本看不到日本兵与中国人民‘共荣’的影子。”他们就像是被关进“没有铁栏杆的监狱”,是“会走路的杀人机器”。 《己卯年雨雪》用艺术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元山俊美等日本兵在中国战场的思想斗争和心态转变,细腻地描写和塑造了一对日本青年夫妇的两次心态转变:怎样从一个被动的侵略战争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杀人者,又再次发生人性的觉醒。 这三种心态是如何在一对日本青年人身上演变的?这正是熊育群想要告诉读者的残酷战争的另一面。同时,作者也在书中给我们一种哲学的启迪:即任何一个善良的人,一旦加入国家机器驱使的侵略战争中,就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变成一个丧失人性的杀人罪犯。 《己卯年雨雪》中另一位日本人武田千鹤子,在报仇与感恩这对矛盾中痛苦挣扎,令人动容;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一位主人公祝奕典淳朴地、近乎天然地把一个人当人看的“天经地义”行为,表现出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崇德尚文、以德报怨的善良品性。作者揭示了永恒的人间之爱,达到了生命的至高境界。 《己卯年雨雪》突破了把日本侵略者当成简单无情杀人机器的描写,把他们从“机器”还原为“人”,起到了更加震撼人心的作用,引导读者对战争本质产生深刻的认识。作品真实深刻地创造出中日两国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战争造成的人性扭曲和人性觉醒。一部作品可以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并获得自己的收获,这就是成功。如果熊育群没有过人的勇气和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就不会诞生《己卯年雨雪》这样的开创性作品。应该说《己卯年雨雪》达到了抗战文学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写作风格上,作者采用了历史写实与文学创作相叠加的新颖手法,使读者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感,又有诗情画意的文学审美享受,达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让人赞叹。 不仅如此,作者出色的文字功夫也同样让人叹为观止。作者用出神入化的笔法,把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等读者全方位的感觉都调动了起来。在作者笔下,中国农村清丽的田园风光,与侵略战争充满血腥的屠杀,甚至飘荡的腐尸气味,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历史现场之中。 作为生活在日本的女性,我感到熊育群对武田千鹤子的描写读起来特别亲切,就像看见自己身边的日本朋友。细节从走路的姿势到衣领的特点,性格从小心谨慎到敢爱敢恨,这些日本女人独特的地方,在熊育群笔下活灵活现,我还以为作者曾经在日本生活多年,甚至悄悄怀疑作者是否有一个日本女朋友。没想到他是通过采风得来的,不得不佩服。 熊育群《己卯年雨雪》的出版,还促成了一件盛事,这就是在《己卯年雨雪》小说故事发生地湖南湘阴,引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日两国老兵“和平祭”系列活动。当年曾经敌对的中日老兵们和“营田惨案”幸存者在这里重新聚集一堂,共同反省战争、祭祀死难者、祈愿和平,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只求灵魂安息,悲剧不再重演”。这代表了中日民间不忘历史、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友好的声音。《己卯年雨雪》让当年中日两国老兵实现了跨越时空、跨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部小说的力量,也是一部小说所达成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我第一次踏上营田这块美丽的土地,有点世外仙境的感觉,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也无法与残酷的战争联系到一起。不过,那座肃穆庄严的百骨塔,坟茔之下的英烈,分明又在诉说着那场战争的残酷。这里埋葬着当年牺牲的1200多名将士,虽然他们已经在此沉睡了77年,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更有这片大地之子熊育群,用他充满爱和思的文笔,把这里的烈士们的事迹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传播。 当熊育群在悲壮的哀乐声中把他的《己卯年雨雪》小说在墓前的祭坛火盆中燃烧时,在场的中日两国人士无不为熊育群以他心血凝成的文字来祭奠英灵的举动而动容。这庄严肃穆的一幕,把一本小说的使命呈现在这片土地之上,即丰富民族记忆,拓展精神资源与视野。就像熊育群在他的作品最后一行所说的:“只求灵魂安息,悲剧不再重演”。 历史学家建立人类的历史档案,文学家建立人类的心灵档案。熊育群的《己卯年雨雪》,既建立了一个“己卯年事件”的历史档案,又同时建立了一个战争参与者的心灵档案。这才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成功。 (《己卯年雨雪》,熊育群著,花城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