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尔·阿德南 《西特·玛丽·罗斯》《陨没之主》英文版 艾特尔·阿德南是当代阿拉伯裔美国作家,主要用英语和法语创作。她的诗歌在西方和中东赢得较高的关注度,被认为富于想象力并具有“高度实验性”。 政治批评、文学实验和女性写作是阿德南文学的三个重要特点。她关心政治,常在当代阿拉伯动荡局势的大背景下描写个体和民族的抗争、流亡与命运; 她在文学创作中探索哲学、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学体裁和类型的融合,作品具有高度实验性;而对女性体验细致入微的描写、对同性恋写作的探索,使她成为当代 阿拉伯裔美国女性主义写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1977年出版的法语小说《西特·玛丽·罗斯》,涉及女性叙述者玛丽·罗斯大量的关于两性世界、战争 的女性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叙事特征。 艾特尔·阿德南1925年生于黎巴嫩的贝鲁特,父亲是叙利亚穆斯林,母亲是希腊基督徒,她称童年时代的图景代表了“不同的两极、两种文化和两个 不同的世界”。阿德南对不同的宗教文化持宽容态度,并多次在作品中表现出文化相通、文化互借的普遍性思想。人和万物相融合所产生的神圣感,使她的作品富有 很强的神秘感和自然神论色彩。对于自然的专注、崇信与迷恋,是她诗歌创作的出发点: 我看到,那大海和太阳是第一个女人和男人,是我眼中的第一个存在和显现,是我的第一首诗。此后,每当我想写那些显现的最重要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我所写下的这些就叫诗。 流淌于“自然”中的诗歌,被阿德南认为是融于血液中的天然的存在,这似乎也是一种携带于基因中的“民族记忆”,它源于阿拉伯民族对诗歌所怀有的“天然而又深切的热爱”。阿德南诗歌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常令我们联想起纪伯伦作品中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通的神性世界。 神秘感和自然神论色彩并未使阿德南的作品成为晦涩难懂的偏狭之作,阿德南关注战争、死亡笼罩下的当代阿拉伯政治、教育和现实,她作品中的神秘主义往往和犀利的政治批评结合在一起。 阿德南成长时期的黎巴嫩处于法国管制下,完全采用了法国的教育体制,在阿德南看来,这种教育体制“与黎巴嫩孩子所生活的地理与历史环境完全无 关”。从5岁起,阿德南便在女子教会学校受到严格的法语教育,而在这些学校中,阿拉伯语是“被禁止的语言”。她笔下的法国殖民教育,不仅灌输“巴黎的价值 观”,而且时刻在传达对穆斯林的宗教仇恨。 “二战”期间,阿德南获得了学士学位。她结识了法国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加百利·鲍农,并开始痴迷于诗歌。除了少量叙事作品和散论外,阿德南创作 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诗歌。在阿德南看来,“诗歌是生活的目的,是对职业的反抗,是个性和精神自由的表达,也是一种感觉的反抗”,“是一次革命,一次持续的旅 程”。赴巴黎学习哲学,是她偏爱诗歌的另类表现,在她看来,“霍尔德林和海德格尔以后的哲学,是诗歌形式的最伟大表达”。 20岁时,阿德南开始写法语诗。但后来阿尔及利亚发生独立战争,使她无法用法语创作,因为自己“在感情上参与了战争”。在阿德南看来,语言不仅 仅是艺术表现手法,更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身份和立场。创作语言和阿拉伯民族身份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是阿德南写作生涯中的重大困惑,也同样是她探索和实验不同 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推动力。拒绝用法语创作的阿德南于是发现了另一种无需运用语言的“色彩与线条”的艺术形式:绘画。绘画不仅解决了阿德南不愿用法语创作 的情感障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她的阿拉伯民族身份。 60年代,在越南战争的大背景下,阿德南受到美国主流文学普遍关注战争问题的影响,开始尝试用英语写作反战诗。直到1966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英语诗集《月球探测》,1971年,她出版长诗《一种死亡的五种感觉》,现代色彩浓厚,被认为是她的第一部女性主义作品。 改用英语创作的阿德南仍无法摆脱阿拉伯民族身份和语言带来的困惑。1972年,阿德南返回黎巴嫩,重新开始法语创作。1973年,她出版了一部 法语诗集,含两首长诗《耶布》和《贝鲁特-地狱特快》,两部作品以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与政治纷争为背景。《贝鲁特-地狱特快》探讨了黎巴嫩和阿拉伯世界危 机,作者希望借助于暴力革命来彻底改变黎巴嫩现状。而《耶布》的标题“耶布”(Jebu)蕴藏着很强的政治性。Jebu源自《圣经》中的 Jebusites(耶布斯人),耶布斯人指大卫占领耶路撒冷之前的原住民迦南人的一个部落,而耶布便指被犹太人占领前的耶路撒冷。作品富有很强的比喻性 和暗示性,但作者同情阿拉伯地区原住民、反对基督徒占领者的态度却很明显。 在阿德南看来,诗人不仅是艺术家,还是思想家和行动者——这彰显出阿德南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点:政治性。在描写伊拉克流亡诗人的小说《陨没之主》 中,作者赋予诗人以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多重身份,认为诗人是“新的天使”,他的到来是为了“成为一种能量,为了人类的命运,进行持续的身体和精神斗争”。 政治批评构成了阿德南作品中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元素,阿以战争、黎巴嫩内战、伊拉克战争等常成为她作品的现实背景。她运用文学实验手法,勾画当代阿拉伯政治现实、剖析其所产生的思想和哲学根源,富有时代和现实的震撼力、思想的洞察力和动人心魄的美学性。 关注政治批评和文学实验的阿德南,逐渐形成独特又日臻成熟的艺术创作形式,并受到批评界的关注,虽然批评界更多地将她看作现代阿拉伯作家。 黎巴嫩内战(1975-1990)爆发后两年,阿德南来到巴黎。1975-1980年,她创作并出版法语长诗《阿拉伯启示录》,1989年出版 该诗英文版,1990年出版阿拉伯语版本。该作创作于黎巴嫩内战期间,糅合绘画、象形文字和抽象艺术于一体,充分表现了阿德南的文学实验性和政治观点。作 品中出现大量太阳、月亮等符号和意象,作者称,这些符号是为了让5700万阿拉伯文盲能够阅读该书。 1977年,阿德南根据黎巴嫩内战期间参加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黎巴嫩基督徒女性玛丽·罗丝·布罗斯的故事,创作并出版法语小说《西特·玛丽·罗 斯》。由于作品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该作在黎巴嫩出版后受到基督徒的抵制,阿德南被禁止在黎巴嫩出版和发表与政治有关的作品,但该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后来在 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出版。 1979年,阿德南返回美国加州,继续写作和绘画。1982年,她发表诗歌《从A到Z》,标题和内容有着很强的实验性色彩。1985年,诗集 《印第安人从没有一匹马》为她赢得美国诗坛的关注,被称作“由超现实主义、恶作剧和学院写作语言最好的元素所合成的独创性”的作品。同年,阿德南还出版法 语作品《摩洛哥的创新技艺》。1986年出版的《塔玛佩斯山之旅》继续阿德南的诗歌、散文、哲学和形象艺术的文学实验,全书文体近似散文,但多用短句,全 文分节,富有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是文体实验的一次成功尝试。 进入21世纪,阿德南仍笔耕不辍,2008年,作品《季节》出版,该书由哲思短句和格言组成,令人联想起纪伯伦《沙与沫》中的短句和格言,但相 比较而言,阿德南的短句更具体,更有时代感,更像是在某种特点时空中的思索,不具备纪伯伦智慧文学中超越时空的特点。2009年,她出版短篇小说集《没落 的主人》,除了收录《第一次激情》这样描写少女同性恋心理的故事,其他故事多以阿拉伯世界的战争和阿拉伯人的流亡为背景,描写战争给个体生活与精神带来的 无法抹掉的印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