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新疆边陲小城伊宁,若隐若现在白杨深处,因此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白杨城” 。在这座小城有个六角形的社区——六星街,是俄罗斯族聚居的地方。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手风琴音乐文化成为伊犁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个叫亚历山大·扎祖林的,以手风琴修理为生,并收藏了几百架手风琴,在当地很是出名。 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祖林,是新疆本土的纯正俄罗斯族。1958年生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是家里第四个男孩。1965年亚历山大进入伊宁市塔塔尔族学校俄文班读书,自学了维语,还会说哈语、锡伯语。 当亚历山大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就有一架手风琴。每逢周末,能歌善舞的俄罗斯族同胞们在伊犁河边聚会,他的父亲就是众人拥戴的中心。但那时手风琴还是奢侈品,亚历山大只能等到父亲和三个哥哥拉完才能摸一摸。后来为了生计,父亲将琴卖掉了。亚历山大12岁时,家里又买了一架手风琴。趁父亲出远门的机会,亚历山大撬开了锁琴的箱子偷偷拉了一个星期。当父亲回来的时候,儿子的琴艺把父亲惊得目瞪口呆,从此家里一来客人,就会叫亚历山大来表演。然而好景不长,这架琴不久又被卖掉补贴家用了。为此亚历山大和父亲赌气,半年没回家。他们家的生活不富裕,父亲常带着几个儿子去伊犁河捕鱼以贴补家用。当时父亲给亚历山大定的任务是每月上交100元,亚历山大自己有个小心思,余下的收入他要全都攒着,准备买一架心爱的手风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亚历山大得知父亲的朋友家里有当时难得一见的巴扬手风琴,于是他每天都把捕到的鱼送给那家人,作为拉一会儿琴的交换条件。当攒到300元时,亚历山大请求那家人把琴卖给他,可人家开价350元,为此亚历山大还向后来成为他岳父的伊万借了50元。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架手风琴,亚历山大兴奋得连夜拉了起来,但没想到只拉了一晚上,第二天琴就被他爸爸锁起来了。在父亲眼里,未成年的亚历山大经济上还不能独立,那架手风琴也就不能算他的私产。直到1990年,亚历山大才从父亲手里拿回那架琴。 由于对手风琴近乎痴狂的热爱,靠微薄的修琴收入过日子的亚历山大,却倾其所有收藏了800多架手风琴,其中不乏古董级精品。目前,亚历山大收藏的最大的琴是托人从澳大利亚花两万元买来的,有16公斤重。最小的有1公斤重,只有一本书那么大。这些琴来自中国、前苏联、意大利、波兰、奥地利、韩国等30多个国家,最古老的一架琴是19世纪初手工制作的,距今已近200年的历史了。 亚历山大不仅会拉手风琴,还会修手风琴,当然,这也是自学的手艺。他修琴有个绝活儿,与一般手风琴坏了就得送回原厂换零件不同,亚历山大都是自制风箱、簧片,而且他从不需要调音器,单凭耳朵就能将音调调得很准。高超的修理技术让亚历山大变得远近闻名,连许多哈萨克斯坦人也慕名前来请他修琴。更令人惊讶的是,亚历山大边修琴、边摸索各种琴的演奏方法。2002年,亚历山大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的邀请,在新疆人民大会堂与中国著名手风琴演奏大师张志强教授同台演出,他以一曲动人的《多瑙河之波》 ,赢得了全场1000多名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亚历山大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很晚才开始学习简谱,后来又试着自己谱曲、填词。在亚历山大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创作的来源。小时候他生活在俄罗斯人聚居的六星街,那时六星街没有自来水,全街的人都到井边去挑水喝。那口井也成了年轻人聚会的地方,一到晚上,姑娘小伙子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谈情说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风情画。六星街的记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便有了《六星街圆舞曲》 。 30多年来,亚历山大在伊犁河畔的琴声成了伊宁市文化生活的一景,他的名字也不胫而走,许多外地游客也会慕名前来。曾经有人问过亚历山大: “你回过莫斯科吗? ”他听了很不高兴,觉得别人应该问:“你去过莫斯科吗? ”他告诉我们:他确实去过莫斯科,但他还是更喜欢自己的祖国——中国,喜欢这个边陲小城伊宁。他说,他生长在伊犁河畔,这里是他的故乡,他把对故乡的爱,融入一首自己创作的手风琴曲《伊犁河波浪》,他要在这里守候着他的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