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汉语同位关系DP分析的适用性问题(2)


    根据刘探宙(2013),上面例句中的划线部分都是汉语传统语法中所谓的“句法位置相同、语义所指相同”的典型的“紧密型同位短语”(close apposi.tion)。需要注意的是,(1O)中的“老杨他们”看似由专有名词和人称代词两个名词性成分组成,但从意义上看,是指听说双方之外、以“老杨”为代表的一个人群,因此是一个复合词,不能看作两个独立项。
    上面(1-10)各句中的划线部分也被生成语法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限定词短语假说”(determiner phrase hypothesis,DP假说)加以分析。“DP假说”是Abney(1987)最先提出,后被生成语法接受为普遍语法法则。该理论假设名词短语的中心语(head)是限定词D,D是名词短语的语法特征(即 特征:人称、性、数)和指称特征的基本位置(Abney 1987:179)。限定词在英语中指冠词the和指示词this、that等,与此相对应,生成语法学者认为汉语中这些包含“这、那”以及人称代词等成分的名词短语也是限定词短语。最早将上面各句这样的名词组合用DP理论分析的是Huang等(2009),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像(1—1O)划线部分这样的各项具有同位关系,而把它们整体认同为一个DP,并与同位结构(apposition structure)进行了专门的对比(Huang等2009:303-5),认为DP的构成成分之间没有停顿,“不是两个独立的单位”,而同位结构却是“成分项之间强迫出现停顿”,如:
    
    这些句子加下标的2-3个名词项的特点是:在句子中实现的所指相同,中间都有明显的停顿,一般用逗号隔开。英语将这种同指的情况称为“松散同位”(1oose apposition),与(1-10)那样没有停顿的“紧密同位”相对应,都属于同位现象。而汉语传统语法中关注的“同位现象”从马建忠(1983[1898])开始,都关注到这种有停顿的“松散同位”,比如我们前面说到,赵元任(1979:141)说到的“插人性同位”实质上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松散同位”,例句我们抄录如下:
    
    这两个例子和(11—16)的特点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生成语法学者所认为的(卜10)中的DP,实质上就是汉语传统语法所指的“紧密型同位”,刘探宙(2013)、刘探宙、张伯江(2014)称其为“同位同指组合”。Huang等(2009:303— 5)对DP和同位结构所做的比较,实质上就是在对“松散型同位”和“紧密型同位”进行比较。
    汉语结构主义语法将有逗号隔开、前后停顿比较大的松散同位的情况看作是不属于主体结构的补插成分(Chao 1968)。但我们考虑到汉语的句子有零句相续的流水句的特点(Chao 1968;沈家煊2012),因此将松散同位的两个或几个部分,分别看作两个或几个句法上独立的零句,比如(14—15)中的“你们去年教过”,既没有“的”尾,又没有中心语“那些”,是个句子形式,因此看作独立零句更为合适。我们只把没有大停顿的“紧密型同位”看作汉语的同位同指组合,这是考虑汉语语法系统的自洽而采取的句法对待。但不管采取哪种句法对待方式,松散的两个独立成分,和紧密的一个整体成分,在句法上的差异之大如同句子和词组,整体中的组成部分所受到的句法制约,到松散的环境中肯定就消失了,因此松散和紧密两种“同位”其实差别很大,无需比较。
    生成语法运用“'DP假说”来分析(1-1O)这样的同位同指组合,为汉语同位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的目的是想分析和探讨一下用“DP假说”分析汉语同位同指组合是否适用。
    【全文阅读】汉语同位关系DP分析的适用性问题.pdf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