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屠岸先生的一次因缘际会(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40 文艺报 程树榛 参加讨论
屠、张二位大编辑于1976年6月初抵达工厂。次日,便要我召集作者们听取他们的修改意见。有此幸遇,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昂。二位编辑看到这些在机床旁边穿着油腻的工作服的一线生产工人作者,显得特别高兴。屠岸先生当即记下他们的姓名和作品名称,进行了诚恳的勉励。而作者们朴实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也令屠岸非常满意。事后他由衷地对我说:这才是工人阶级的本色。 由于当时工厂系初建,生活条件很差,经过商讨,安排他们两人住在工厂简陋的招待所里。又因为我们地处边塞,供应较差,饮食上很为单调,每餐仅有苞米面窝窝头,喝的是大碴子粥,菜肴更是简单,仅有萝卜、白菜、土豆而已。但是他们两位老师却甘之如饴,毫无不满之色,我们都表示钦佩。 在帮助作者改稿期间,屠岸先生还对作者们的劳动岗位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经常下到车间、工地,观察他们的工作情景。他在旋转的机床旁边,兴致勃勃地察看工人操作的技艺,他来到炼钢炉前,用护目镜观看烈焰滚滚的炉火,在水压机旁欣赏大钢锭被碾压成材的壮观,在实验室里观摩试管里各种形态的元素的变异,在绘图板旁体验设计者绘制的种种机器图形——他的足迹遍及全厂的各个角落,充分体察了劳动者的心情和体态,从而对作者的作品内涵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对作品的修改意见都十分贴切,大大加快了作品修改的进程。更为突出的是,密切了编辑和作者的感情。因此,全部作品的修改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全国正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但是,屠岸先生从未让作者联系“实际”,也不谈什么“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三突出”的要求,而是处处强调从生活本色出发,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那一批作品里几乎看不到当时作品中流行的“帮气”。 正在这个期间,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伤数十万人,我们那里也有强烈的震感,大家都有些胆战心惊。但是,对此消息,屠岸等同志却不为所动,照常工作,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安的情绪。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令我们这些作者们感动不已。 在富拉尔基工作两个多月,直到稿子完全改定之后,屠岸他们才动身回京,大家都对他们恋恋不舍,聚集起来一直把他们送上火车,列车开动之后,有的作者还追随了长长的一段路程,足见彼此相处中结下了多么深厚的情谊。 这部书稿终于在1976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屠岸先生专意为之命名为《淬火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浓厚的工厂气息,获得普遍好评。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那时已经是粉碎“四人帮”普天同庆的好时光了。此书生逢其时,出版后受到社会热烈赞扬,我们工厂专门购置了一大批新书,发到车间、处室,职工们争相传阅,成为当年工厂职工生活中的一大亮点。 我为此和屠岸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在我奉调来京工作之后,我曾专意拜访了他,他向我提出了许多肯切的建议,我都努力记取了,并因此受益良多。此后,我们经常在各种集会上晤面,在愉快的交谈中他总是怀念在富拉尔基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动情地念叨那些他结识的工人朋友。他是个十分念旧的大作家。 今天,他驾鹤西去,我充满悲痛心情,怀念我们非常的交往,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我衷心地祝愿他在天堂中安息。 (图片由章燕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洁若:时间,在晚晴的勤勉中流过
- 下一篇:魏建功与鲁迅的师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