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致使意义的来源问题新探:使动用法的“双音化”解释——《动结式的致使意义和使动用法的双音化》简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9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参加讨论
论文作者简介: 石村广,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 文章认为,最典型的动结式(简称为VRO)是由古代使动用法发展而来的,但是由于使动用法已经“消亡”,我们对它的致使意义的来源问题还不得而知。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使动用法的“双音化”这一新的想法。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使动用法都是利用“动+宾”这一语序来表示致使意义的。历史上消失的只是单音节的使动用法。其演变过程为:R→VR。这个历时过程直接反映在现代汉语的谓词系统,即R(不及物)-VR(及物)的对立上。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引言,介绍了文章的主要观点;二是问题的所在,指出以往研究者对动结式致使意义的看法,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三是动结式的语法特征,重点阐释了“双音化”的观点;四是使动用法只是造句法的问题,而不是构词法的问题,指出以往研究尚未摆脱西方语法的束缚;五是结语。 以往的研究认为,动结式来源于上古汉语中的并列式,但是很多关于动结式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动词的并列式,还无法看作是真正的动结式。以往的研究很多都是还原论性质的,无法说明使动用法和动结式的继承关系。 关于动结式的语法特征,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一是使动用法的“双音化”。文章认为,最典型的VR的致使义是由V和R结合之后所构成的动宾结构(即VR+O)的语序所致,因此,整个结构都具有“使得宾语产生某种结果”这一致使概念的意义。在汉语中,致使性强弱的差异是通过语序的不同来体现的,用动结式来表达的直接致使不能构成分离式语序,这是因为VOR语序所具备的致使性程度比VRO语序低的缘故。对汉语来说,语序的利用是最合理的而且是最经济的表达方式。 二是R(不及物)、VR(及物)是一对语法范畴。VR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文章认为,R(不及物)、VR(及物)是汉语谓词体系中的一对语法范畴。其转换定式为:R→VR。这种语法现象属于广义的语态转换。VR起着弥补体系上的空缺的作用。它是以在传统语法中所说的“补语”为重心而形成的。又由于汉语的完结动词只能反映动作,并不含有内在的自然终结点,因此总体来说,VR是由原因和结果这两个事件通过语义上的整合而构成的。 三、VOR的语法地位。有学者把VOR形式称为“可分离式动补组合”,但是文章倾向于蒋绍愚等的意见,认为VOR和VRO之间不存在什么派生关系,两者基本上是同时产生的。文章认为与VRO语序相比,VOR语序表示的致使性较低,所以它倾向于表达那些未然或非现实的情景。只有把使动用法作为关键词来看待,才能对动结式的形成过程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关于使动用法属于造句法还是构词法的问题,作者指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只是造句法的问题,而不是构词法的问题。就使动词而言,它的致使义是那个动词的词汇意义,作格动词的致使义也是如此。而使动用法的致使义则是由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带宾语这种句法结构所赋予的语法意义。之所以人们总是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因为从《马氏文通》开始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都受到西方语法理论的束缚,后来的陈承泽等虽然看到了这一问题,但是始终没能超越《马氏文通》的框架,这就导致了活用说的使动用法研究非常盛行。文章主张,要把动词的使动用法研究看作是造句法的问题,这就可以解释动结式的使动意义来源问题。 文章总结说,古代使动用法已经衰落、消亡,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其实并非如此。它经过双音化以后变成了动结式。确切地说,历史上消亡的只是单音节的使动用法。 该文论证严密,对前人的很多看法都有反思,并且提出了从“双音化”角度研究动结式的新方向,对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有很多有用的启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仍然需要大量的佐证。 (本文刊于《当代语言学》2016年第18卷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