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布式形态学理论看现代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序及其相关问题—《现代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序及相关问题》简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 程工,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杨大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文章以分布式形态学为理论框架,对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底层结构提出了新的分析,以此解释动结式复合词的语序及其他相关问题。文章认为,动结式复合词是包含两个子事件的复杂结构,前一个动词V1表示活动,它以一个表示结果/状态变化的事件为补足语。文章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分析思路,下面我们具体说明。 文章主体共有三个部分,一是既有分析评述,对现存的两种分析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二是分布式形态学分析法,介绍了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动结式的底层结构,附论“得”字句的底层结构,最终得出动结式的形态推导过程;最后是结语,对文章内容及观点进行了梳理。 既有研究中对V和C相对语序有两种理论探讨,一种是利用词库论分析法,其核心观点是,现代汉语动结式复合词是以构词规则在词库中生成的,其中李亚非提出了时间临摹条件,作者认为虽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语言的不同结构中,该条件作用的强度是有差别的。第二种现有理论是句法分析法,是指运用句法操作和句法原则以生成动结式复合词结构的方法,作者介绍了Baker和熊仲儒的分析方法存在的弊端。 在对既有研究的反思基础上,作者提出用分布式形态学分析法来解决V和C的语序问题。分布式形态学理论(简称DM)是生成语法内一种新型的语法分析模型,作者主要采用了三个核心主张,即:单引擎假说、句法决定词类假说、分布式形态。 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基础上,作者考察了动结式的底层结构,认为从大量既有研究来看,动词性复合词与相应的连动结构在成分、意义和语序方面高度相似,认为两者有相似的底层结构有相当充分和确凿的证据。而动结式复合词与分离式结果结构意义相同,又都是活动-结果语序,因此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这个共同结构最关键的特征是其中表示结果的成分是小尺寸的,不受副词修饰,语类归属不明。作者认定,表结果的成分是一个词根。动结式复合词的两个成分均不能单独表达某个活动导致某个结果的语义,因此,动结式是一个复杂谓语,其中包括一个没有语音实现的轻动词核心“变化(BEC)”。由此,作者推导出动结式的底层结构。 由于上述推论中一个关键的假设是表结果的成分是一个词根,只与事件结构有关,而没有语类信息,作者附论了“得”字句的底层结构,来证明这个假设的合理性。认为这类结构与动结式复合词不同,“得”字句不属于连动结构,它具有大尺寸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不具备复合的基础。 最后作者对动结式进行了形态推导。作者认为,相比于词库论和句法两个分析途径,更加可行的思路是认为汉语动结式复合词是形态操作的结果,即为了满足音系式条件而发生的操作,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复合不具有语义效应;二是动结式与韵律结构的关系密切;三是跨语言证据证明,音系是结果式能够复合的原因之一。 文章认为,动结式复合词是在底层结构的基础上,在句法后阶段,即在向音系式的推导过程中,以“形态合并”方式结合到一起的。如果发生形态合并,即v’(v+√开)移位嫁接到V1节点,则形成复合词(吹开了门);如果不发生该操作,则呈现分离式结果结构的表层结构(吹门开了)。这是一个动结式复合词和相应分离式动结结构的统一分析模式。 文章基于分布式形态学提出的分析方案,实现了动结式复合词与相应分离式结果结构的统一分析,同时较为自然、全面地捕捉了它们的主要特性,并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方言和跨语言证据。并且文章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动结式复合词及相关结构的语序问题。 (本文刊于《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