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2)


    中青年科学家为何不愿做科普
    现实是,我这个年龄层的同行很少有人投身科学传播。科学传播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大家心里也都明白,那是什么阻碍中青年科学家做科普呢?
    客观上说,青年学者面临着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科普能力提升和时间分配上存在现实困难。
    一方面,青年学者大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或博士后出站,刚刚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积累有限、学科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对本人研究领域之外的知识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往往缺乏科学传播的训练和经验。科普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并非易事,相当部分的青年学者只会撰写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不了解科学传播的技巧,不清楚该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预期。
    同时,科学家的核心任务还是科学研究,申请科研项目资助、野外科考、实验室研究和数据分析、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加之青年科学家大多刚刚建立家庭,确实难有多余精力用于科学传播。
    从学术圈的内部评价机制来说,有些科学家嘴上说科普很重要,但内心深处仍然轻视或不屑做科普,甚至认为是“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在这种状态下,做科普并不会给中青年科学家在学术圈内的形象加分,反而会被认为是“好出风头”“想出名”,对个人形象塑造甚至是负面的。这是影响科学家做科普的主要障碍,若不加以改变,将阻碍科普事业的发展。
    从更现实的角度讲,我国还没有建立鼓励科学家做科普的激励机制。科普不能当饭吃,无法解决工资收入问题,也使科学界对科普热情不高。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媒体是科普的主要载体,不少科学家在进行科学传播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被媒体误读或夸大的情况,原本一腔热血投入科学传播,却因被误读碰得灰头土脸。因此,我恳请媒体采访科学家或发布科普作品时,要尊重科学家的专业意见,同时要认识到科学家对科研领域之外知识的局限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