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反义并列双音副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成因(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高 元 参加讨论
三 这类典型词产生的原因探析 前文我们还有一些有关这类词的共性特点没有提到,就是构成这些词的语素不但互为反义关系,而且多是表达时空义的形容词和名词。其中,“迟早”、“早晚”、“长短”、“反正”、“好歹”可以认为是由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构成前四个词的语素都是表示时空义的,“好”和“歹”则更加强调人和事物的性质方面,这与它们本身的意义是一致的,因此与前四个词略有不同。而“高低”、“横竖”和“左右”则是由表示空间义的名词性语素构成的。至于“死活”较为特殊,是由动词性语素构成的,但“死”和“活”在某些情况下也可活用为形容词,如“你这人怎么就这么死脑筋呢?”以及“活页、活塞”等。当然,这类词存在着兼类还是词类活用的争议,本文无意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至少,这个现象是大家公认存在的。而且,本文前面也说过,“死活”相对于其他几个词的语气义更重,表强调的意义很突出,这和“死”“活”两个语素本身的意义相关。因此在探析其他七个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前,我们暂且把“好歹”和“死活”搁置一旁。 那么为什么在汉语中会出现“迟早”、“早晚”、“长短”、“反正”、“高低”、“横竖”和“左右”这样一类具有典型性的副词呢?关于这一点,就文章作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张谊生(2004)和雷冬平(2008)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对这一类词有所论述。张谊生的解释较为全面,主要是主观情态化和篇章功能上进行阐述;雷冬平则重点从认知方面考察这类词的产生和演变,但解释地不够全面,也不深入。我们认为,从表面上来看,它们无疑都是表示时空义的,没有其他的隐含意义。而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却逐渐演化出“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语气义。这与它们本身的意义已经相差很远了。这里,我们认为,这几个具有典型性的词在语言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已经被语法化了,而且空间隐喻机制是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例句。 (10) 虏拥众远来,迟早必有一犯。(明·卢象昇《决策待战疏》) (11) 他道是残生早晚丧荒丘,做了个游街野巷村务酒。(《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12) 缝制虽女功,尺度手自持。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全唐诗》) (13)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 (14) 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五灯会元·天台德韶国师》) (15) 于夏之日,冬之夜,未尝不挥毫染素,乃至千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舍诸。(《八琼室金石补正》)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由表时间意义的语素构成的时间副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都在时间范围之内,“不是早就是晚”,“不是迟就是早”,古今人们都完全可以接受。而其他几个由表空间意义的语素构成的语气副词则不然。在它们产生之出,它们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本意,如(12)中的“长短”就是表示织工所缝制的衣服的长短大小,属于本义。(13)中的“左右”指的是主人公向左向右寻找荇菜,其实也就是到处找的意思,这里用“左右”来概括。(14)中的“横竖”与“深浅”相对应,更突显出使用的是它的本义。(15)中的“反正”是说反面和正面都没有下笔的地方。由此可见,在这些词产生初期,人们使用的是它们的本义。而如今,我们都非常习惯用它们来表示“无条件义”的语气了,可见人们对这些词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发生了变化。又基于文中前一部分所罗列出的这类词的几点共性,我们认为它们是发生了语法化,由最初表示时空义的名词转化为表达“无条件义”的副词,在这一过程中,这些词的意义由实变虚,主观性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