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普通话婴幼儿输入语言中动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


    作者简介:李爱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史如深,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张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内容提要:在词类问题上,汉语和印欧语存在根本区别。本研究目的是探索汉语婴幼儿早期句法范畴的习得机制,通过分析母亲的输入语言,揭示汉语婴幼儿习得名词和动词范畴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利用某些语音韵律特征来区分名词和动词。我们采用无意义的同音异形动词和名词对,嵌入母亲使用的高频动词和名词短句中,分析了20位普通话母亲的输入语音中的动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发现孤立单念的名词和动词的韵律特征没有差异,而在设计的动词和名词短语中,母亲的输入语音在韵律特征上有差异,首先显著地表现为第二音节的平均音高差异,其次为第一音节与第二音节的时长比。用韵律参数进行区分实验,我们得到60%-70%的动词和名词可以得到正确区分。我们推测这些韵律特征差异可以帮助婴幼儿获得连续话语中词类的区分信息,即韵律特征是婴幼儿习得连续话语中的不同词类范畴的有效信息之一。
    关 键 词:婴幼儿;语言习得;词类范畴;韵律特征;名词;动词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普通话婴幼儿的早期词汇发展”(编号08AYY02)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语音库”支持。
     
    一、引言
    婴幼儿在不到一岁时就已开始建立自己的词汇库。词汇学习的前提是具有从连续语流中切分词形的能力。与书面文字不同,连续话语中的词仅靠一些不太明显的声学特征分开(vande Weijer,1998;Shi等,1998)。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的大多数研究还主要侧重于婴幼儿英语学习者的策略及相关问题。以往实验发现他们在词切分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利用韵律特征、音位配列特征、统计特征以及协同发音特征等信息,但关于婴幼儿学习其他语言的研究还非常少(Jusczy等,1999;Mattys等,2001;Aslin & Newport,1996;Curtin 等,2001;Kooijman等,2004;Polka & Sundara,2003;Nazzi等,2006)。
    现有的证据表明,母语的特性会影响婴幼儿的学习策略,比如,英语婴幼儿在早期使用强重音来确定词边界(Jusczyk等,1999),而法语婴幼儿则根据音节来切分名词(Nazzi等,2006)。这反映了一个事实:英语是重音节奏型语言而法语是音节节奏型语言。对不同语言背景婴幼儿的词切分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母语环境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和婴幼儿感知的自身策略。
    划分语法范畴对儿童习得范畴组合和语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并不清楚婴幼儿是如何习得语法范畴的,需要对婴幼儿进行感知实验,同时研究父母的输入语言的特性。
    关于婴幼儿早期语法范畴习得机制的理论有三种。一种理论认为语义是婴幼儿建立早期语法范畴的基础(如Braine,1976;Pinker,1984):婴幼儿可利用其对世界上事物和行为的概念知识,把指称事物的词归为名词,把指称行为的词归为动词,把指称属性的词划为形容词。但无法解释那些抽象的句法是如何实现转换的。另外一种是以分布为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早期语法范畴可以通过对话语中词和语素的共现模式进行直接的(或形式上)分析而获得(例如:Levy,1988;Maratsos & Chalkley,1980)。婴儿不需通过语义就可建立句法系统。第三种基于韵律-音系理论,涉及音系和句法对应关系,认为句法关系和音系以及韵律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一定相关关系(Christophe等,1997;Shi,Morgan,& Allopenna,1998;Shi,2005)。婴儿可以借由这些特征将词开始划分成虚词和实词两个基本类别(Shi,2005),以及名词和动词(Shi & Moisan,2009)。
    有一些研究证实父母输入的语言中不同的语法范畴对应不同的韵律和音系的特征。英语的名词扬抑格较多,而动词趋向于抑扬格(Kelly,1992)。英语中名词和动词韵律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婴幼儿对这种差异也非常敏感(Conwell & Morgan,待刊)。法语动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也存在差异(Shi,Morgan,& Allopenna,1998)。对英语、法语、荷兰语以及日语的研究发现,动词和名词的音系差异在区分这两类词的范畴中起了关键作用(Monaghan,Christiansen,& Chater,2007)。通过对父母输入语言进行神经网络模拟,发现韵律和音系特征对区分汉语、土耳其语和英语的实词和功能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hi,Morgan,& Allopenna,1998; Shi,1996),即使是新生儿也能利用这些特征来区分这两类基本的句法范畴(Shi,Werker,& Morgan,1999)。但是我们还不清楚,普通话的输入语言中动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是否也存在差异。总体上讲,目前对父母输入语言中语法范畴的韵律特征及婴儿对这种特征的感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韵律模式对婴幼儿语法范畴形成的具体作用与过程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对年龄较大儿童的语言产出后的句法范畴习得研究较多,大多是通过自然观察的方法,对儿童的句法范畴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这些研究关注儿童某类句法范畴(如,副词)的发展过程,或是某个词(如,“了”)的习得(Lee,2007;李宇明,2004;程莉维,2006;郭小朝、许政援,1991;穆亚婷、邓永红,2009;肖丹、杨小璐,2003;邹立志,2008)。近来大家开始关注汉语婴幼儿语前阶段和语言产出早期阶段的范畴化能力,我们正在进行针对汉语婴幼儿的这项研究(Zhang,Shi,Li,& Zheng,2009),一方面通过感知实验来检测语法范畴习得的根本机制,考察汉语的婴幼儿是否可以利用分布规则来进行名词和动词的范畴化;另一方面,同时检测汉语婴幼儿是否也利用韵律特征来区分语法范畴,即输入语言中词类范畴的韵律特征是否存在差异。
    汉语的词类切分或者词类学习是通过分布模式还是靠韵律特征进行,还是两者的结合呢?这是我们开展儿童句法范畴习得研究的目的。本文重点关注说汉语普通话的母亲对婴儿输入话语中名词和动词的韵律模式。分析材料选自我们录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儿童语音库”中的严格控制的输入语言语料。我们假设韵律特征的差异将有可能作为婴幼儿区分动词和名词范畴的一个因素。
    我们的研究数据将有助于了解不同语言是如何标记语法范畴的、是否存在标记语法范畴的普遍韵律特征,以及婴幼儿在早期词汇习得阶段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