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1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5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王晖 参加讨论
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发现了朱书陶文新材料,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这件朱书陶文是在陶寺遗址的H3403灰坑出土的扁陶壶上发现的,距今约4 000多年。其上有两个陶文,其上涂朱。图18(14)右边陶片上一字是与甲骨文字体完全一致的“文”字,中间陶片上的字有学者释为“昜”字,认为“昜文”即“明文”[69];有的学者认为应释作两个字,“日”和“月”[70]386;还有学者把左图中间陶片上释为“尧”,两字读为“文尧”[71]第7版。近来冯时先生把这两个字释读为“文邑”,并举《殷周金文集成》7589邑爵中的“邑”字与陶寺遗址朱书陶文的写法很相似[72]。 陶寺朱书“文”字不仅对此陶片做过考察的学者尚无异议,而且从书体、笔意看来,与后来甲骨金文应属一个系统。早在1985年张政烺先生看过其照片、摹本级墨线图后说:“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74]李学勤先生在参观原件后也说:“壶上文字颜色鲜明,笔画清晰,不难看出是用毫端粗大而柔软的毛笔书写的。由于陶面较糙,有吸水性,笔毫肯定要蘸饱浓浓的朱色。”[71]385-386 笔者认为,陶寺遗址陶文,反映距今4 000多年前不仅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且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书写工具——毛笔。有了毛笔,大概这时也已经有了专职的书记官员。结合古文献记载,可知这时已经有记事文字的典册流传于世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胡應姬鼎試釋
- 下一篇:甲金文“阜”字及字符“阜”的两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