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概念与汉语量范畴系统(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赵国军 参加讨论
量(quantity)是人对事物、事件或者性状的大小、范围、程度等认知的结果,投射到语言中即实现量范畴的语言化,就形成语言中的量范畴。量范畴是语言中的基本范畴之一,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近二十年来,对量范畴的研究已成为汉语学界一个持续的热点,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如陈小荷、李宇明、石毓智、李善熙等文。[1]同时,与量有关的术语层出不穷,有“物量、动量、性状量,客观量、主观量,无界量、有界量,大量、小量,显性量、隐性量”等。但迄今为止对量范畴系统的探究极为不足,即使有所涉及也语焉不详。对此,笔者曾作过综述。[2] 本文首先梳理与量相近的概念及现有文献中的量系统,然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汉语量范畴系统。 一 “量”与相关概念 目前在使用“量”、“数”和“数量”时比较混乱。例如,对于“GDP增长百分之七、最萌、活动活动”,不同研究者对其中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是数、量或数量的分析会有很大不同。 先说“数”。自然语言中用词语表达的数(基数和序数)和数量大多与自然数的概念直接相关,表示离散个体事物的多少,如“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锺者三,千锺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晏子春秋》)中的数词“三、五”。而在有狭义形态的语言中,数范畴的意义也基于自然数。如: 例(1)表明,惠乔尔语在表示事件的多个参与者时,相关名词用复数形式(其中的waakana-ari)。例(2)中动词的部分重叠形式(a”aikee)表示动作或事件多于一个,该句可有不同的解读:我把它们同时送到不同地方/我把它们多次送到同一地方/我把它们多次送到不同地方。这两种语言像英语一样,数范畴表示事件中离散的参与者或行为的数量,其值域是自然数。 再看“量”。“量”是用以把握、描述事物的运动或存在状态的角度、维度,并具有一定的值。如: 该句表达了一群空中飞鸟的数目、大小、速度等,有的量有具体数目(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有的则没有或无法用数目表示。“量”不仅指用数词和(或)量词表达的量,而且也指副词、形容词、结构、语气等词汇、句法和语用手段表示的量,甚至指词义概括的性状等的范围大小。 最后说“数量”。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量的一种,是以个体事物的多少作为该组事物属性的量,表明离散事物的多少(其他的量则具有大小)。现代汉语常用“数词+量词”组合表示(“辍学儿童有15个”),这与科学和工程中的标量形式“数量+单位”(“500克、四兆比特/秒”)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