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随义变,构成新词——兼及古音研究的方向(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21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洪成玉 参加讨论
汉字是形音义高度统一的词符文字。在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字,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意义往往随着日常交际的需要而发展变化。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一般仍由原来的字兼任,形、音仍旧。当一个字的兼职过多,影响交际活动时,便会发生形变或音变。形变的如“昏婚”“牙芽”“要腰”“赴讣”“倚椅”等;音变的如“舍shè/sh씓分fn/fèn”“抱bào/pāo”“瞑míng/mián”“野yě/shù”等。有的字,既音变,又形变。本文先讨论音随义变。 一、音变是构词的手段 音变构词,这种词汇发展的规律性的现象,更古的汉语我们已无法查考,但从有文字记录的汉语来看,早在甲骨文时期,这种现象就已存在。如甲骨文中的“有”字近似“”。据研究,除表示有无之“有”外,“王国维曰:‘有即侑之初文。”“高田忠周曰:‘有盖肬之古文。’③一个不知偏旁所从,类似符号的“”字,竟然表示“有yǒu”“侑yòu”“肬yóu”三个音义俱异的词,而其中的“侑”“肬”在晚起的先秦古籍中才先后出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几个原先由“”表示的词,是在从甲骨文到周秦这一段时期内由音随义变而后又形变所产生的新词。 汉语中音随义变的现象虽然早就存在,但受到关注,从现有资料来看,应该是在汉代。如《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汉郑玄笺:“孙,当读如‘公孙于齐’之‘孙’,孙之言孙遁也。”陆德明释文:“郑音逊。”“逊”,初本作“孙”,“逊”是“孙”先音变而后又形变才产生的词(字)。段玉裁《说文》“逊”下注:“六经有‘孙’无‘逊’……盖后人据今《尔雅》增之,非本有也。”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文‘逊’固作‘孙’。”古代的字书或韵书均先后接受了音随义变的语言发展的事实。如“舍”字,《说文》《玉篇》还只有一个意义(房舍),一个读音shè,而《广韵》则两收,一收在去声禡韵:“舍,屋也。……始夜切。”一收在上声马韵,先收“拾”释为“释也。书冶切”。又:“舍,止息。亦上同。又音赦。”看来,韵书因有提供写诗者分辨字的平仄和用韵的功能,对音随义变的现象,非常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