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随义变,构成新词——兼及古音研究的方向(1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洪成玉 参加讨论
据此,即便采取所谓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由于资料的局限,由于前贤已做足了研究的功夫,古音韵虽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但已很难有新的突破。 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古音韵研究如能扩大研究视野,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古音韵本身,不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大有可为,大有英雄用武之地。传统语言学又称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也即形、音、义三部分。其中,训诂是核心部分。“盖字形、字音,所以载字义者也”(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字形、字音是形式,字义是内容。分析字义的顺序,应该是“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清段玉裁《〈广雅注〉序》),也可以说,文字、音韵应该是为语义研究服务的。清人段玉裁、王念孙等所以成为音韵、训诂的大家,就是由于他们对“因音以得其义”,抓住了语言的本质特点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面已经提及,音随义变,即音变构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研究音随义变,首先必须具有并熟悉古音韵的知识。如果把音韵研究的眼光投向音变构词,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值得开拓并有着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同源字的研究,广义地说,也属音变构词的范畴。王力先生晚年转向这个领域,编著了《同源字典》,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果。孙玉文先生近年对音变构词做了初步的尝试,并开了一个好头,也令人刮目相看。我深深期待有更多的先生能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中来。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收在《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初版。 ②(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舍》,收在《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初版。 ③转引自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三“有”下,收在《古文字诂林》第六册有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重印。 ④王力:《汉语音韵》第七章,中华书局1963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