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音中心主义———对汉民族文字性质的哲学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0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顾明栋 参加讨论
在西方的语言研究中,存在一种“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的理论。这种语音中心论可追溯至柏拉图关于本质与现象二元观念的提出。就言语和文字的等级顺序而言,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认为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这样的功能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文字是对于用声音发出的言语的记录。因此,文字是由声音决定的,只是语言的一种记录,而不是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言语先于文字,“口头言语是心灵之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头语言的符号”[1]。这一论断可被视为西方语音中心论的肇始。基于表音性在字母语言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学者对语言中语音的重视是根深蒂固且坚定不移的。在西方语言哲学中,所有的理论家都强调,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音都优先于意。在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语言中的符号就是“话音”,语言就是一种口语,这促使了被称为文字次要论的出现。从柏拉图到卢梭等哲学家以及一些现代思想家,都认为文字次于言语,因为后者和思维更接近。[2] 因此,自柏拉图以降,西方的形而上学在探讨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时,构建了一种等级制度: 语言表达思想,文字记录语言,语言通过声音传达出来,从而得出口语在本质上高于书面语和文字的结论。这种认为文字附属于口语、口语优于文字的观点被称为语音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是西方犹太-基督教传统的核心问题,基督教《圣经》中广为人知的“太初有言”(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就是其典型表现。语音中心主义曾经备受雅克·德里达的批判。德里达以汉语的象形文字为依据,对古代思想家以及诸如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以及J. L.奥斯汀等现代思想家的口语优于文字的观点提出批评。[3]他认为,文字有其自身价值,并非“口语的附属”,语音中心主义只是西方哲学中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一种体现。 语音中心主义为何是逻格斯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呢?因为逻格斯中心主义者认为,在场先于而且优于不在场。语音中心主义认为,说出的言语是在场,书写的文字是不在场,而言语比文字重要,因此,语音中心主义实质上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一种形式。语音中心主义者认为,口语是交流的首要和基本方式,而书面语只是试图去捕捉言语,因而居于次要地位。尽管参与中国语言研究的大批中西方学者及政治家们,可能并不接受语音中心主义或逻格斯中心主义,甚至从未听说过语音中心主义一词,但他们在汉语文字性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与逻格斯中心主义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这对深刻认识汉语文字的性质以及制订语言政策常常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拟从语音中心论的兴起以及汉语是不是象形表意文字入手,分析历史上语音中心论对汉语文字研究的影响,以及中西学者关于汉语文字性质的持久争论,揭示语音中心主义如何不顾汉语文字的规律,并影响中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汉语文字性质和特征的理解,目的是要为准确把握汉语的本质提供认识论方面的概念性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