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老师当得好”的重新审视(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06 《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 杨炎华 参加讨论
2.“名物化”分析手段存在的问题 针对“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式,黄正德(2008)最早提出“名物化”(动名词名物化)的分析手段①,之后再如邓思颖(2008,2009,2010)、潘海华、陆烁(2011)等。虽然在“名物化”内部仍有不同的派生机制,但是“名物化”论者的共识是,句首名词短语是个动名词短语,如(1)中“他的老师”实际上是“他的(当)老师”。毫无疑问,“名物化”分析手段的引入扩大了人们对该句式的研究视野,发掘出了更多有意思的事实。但是,该分析手段同样也存有诸多难以解释并令人生疑的问题②。 首先,“名物化”分析手段无法合理解释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名物化短语中的动词必须为空,而当动词显现出来的时候句子却根本不合格,例如: 邓思颖(2010)试图从“深层复指”(deep anaphora)的角度解释这类句式中出现的空动词。为证实这一空动词假设并非是针对这类句式的特设规则,邓思颖(2010: 54)进一步以(6-7)这类句式说明(1)中的空动词在汉语中并非孤立现象,如: 可是,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跟(1)不同,(6-7)中的空动词是可以显现出来的,而且当空动词显现出来的时候句子本身更加自然了,请看: 由此可见,即便汉语是允准空动词的语言,那么这也不能说明(1)类句式中存在一个空动词。因为(1)类句式中的空动词压根无法显现,而且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不符合汉语空动词句式(如(6-7))的特点。所以,“深层复指”实际上并没有合理解释为什么在(1)类句式中其名物化短语内必须存在一个空动词。 (责任编辑:admin) |